最近有位手套廠的業務代表上門來找我推銷他們廠生產的醫療手套。
我開業18年,這還是第一次有手套廠的業務員上門。在手套使用方面我們只屬於終端消費者(End consumers),一般都是跟經銷商定購,每次購買不多。所以我對於有廠家直接上門感到驚訝,因為我們一般都無法達到他們的最低購買量。正如我們無法想像雀巢公司的營業員上消費者家裡拿訂單一樣;一般家庭能一次購買幾箱美祿呢?
我看了對方的名片,是家陌生的公司。該業務員說,他們原是經營其他生意,生意也不錯。前兩年疫情期間,醫療手套大賣,手套股瘋漲。老闆見獵心喜,也開始投資設廠生產手套。
豈料等到終於可以量產時,手套業的狂潮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了。不但產能過剩,價錢也爛市。
更糟的是,公司發現潛在買家都已有固定的供應商,他們生產的手套很難賣出去。由於他們是這一行的新人,缺乏手套的營銷人才,甚至連營銷模式也缺乏概念。這位業務員在難以開拓新客源的情況下,竟然找上我這個終端消費者。
我對他抱歉無法幫襯他的生意之餘,心裡泛起以下幾個念頭:
① 聽說這兩年市場上湧現許多新的手套廠家,看來可能是真的。
② 產能過剩、市場飽和、價錢低靡,手套行業的困境不知何時能得以舒緩。
③ 韓愈曰:業精於勤而荒於嬉。或許我們也能說:業精於專而荒於雜。
所謂隔行如隔山,與其涉足不熟悉的行業(尤其是當下超熱門的),不如專注發展及壯大自己的強項,並精益求精。
④ 有道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若真要進軍新行業,也務必先做好萬全準備。從生產、品管、營銷至售後服務,都必須要有相關人才和完整的策略。否則若不幸被市場無情的吞噬了,也只能怪自己沒聽過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