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再探紫禁城

Thursday, 6 October 2011

再探紫禁城

去北京之前,我阅读了吾友伟德和英花借我的《解读故宫》,对故宫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俗语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而紫禁城也一样,经过几百年的修建,才有后来的规模。翻开历史,1417年,朱棣在北京城开始兴建紫禁城作为皇宫。此后,紫禁城遭遇几次火灾,并经过明多个朝代的营建,才逐渐有了后来的规模。

在中国的历史中,改朝换代之后,新的王朝一般上会将前朝的皇宫烧毁,并建造新宫。然而,明朝灭亡后,大清并没有烧毁紫禁城,而且还同样以紫禁城为皇宫。一 直到清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紫禁城里从此才不再有帝皇了。历代的大清皇帝也不断的修建,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内的建筑,很多都是清朝时代重建或修缮的。

今天的紫禁城里当然不再有皇帝,而是成了文物和热门的旅游景点。紫禁城贵为明清两代的皇宫,里头收藏的珍品肯定很多。经历了历年来的战乱和掠夺,再加上当 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时,也把一批精品带到台北故宫博物馆。因此,如今还留在北京故宫里的精品,其实只是当年的一部分而已。

铜狮子。


太和殿是紫禁城里规格最高的宫殿。


Photobucket

故宫里看到很多这种储水以防火灾的大铜缸,是以前皇宫里的防火设备。冬天时缸里的水结冰了怎么办?被担心,自然有小太监在缸下生火,把缸中的冰融化。
这缸很大,比我儿子还要高。我儿子大约1.25米高。



如果和吴哥窟的建筑比较的话,北京古代建筑风格采用的色彩较艳丽、金碧辉煌,而吴哥窟则淡雅、朴素。
我个人较喜欢淡雅的建筑风格。


紫禁城很大,面积达72万平方米,相等于100个足球场那么大。
明清两代的一般文武百官是不准在紫禁城内坐桥子或骑马的,上朝下朝都得走路。看到故宫的规模,我真的很同情从前的这些老臣子。而且,他们上朝时间很早,每天天还未亮就得上朝了。


如果稍微留意,会发现紫禁城里的主要建筑是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而且所有建筑的大门都是向着正南方的。北京的建筑讲究“坐北朝南”,即是说:建筑的大门 是对着正南方的。为何会有这样的一种讲究呢?我猜想,应该是和北京的气候有关。冬天时,北京地区气候苦寒,北风吹来更是寒冷彻骨。门窗对正南方,应该可以 阻挡这寒冷的北风,使屋子里较为暖和。

乾清宫也是紫禁城里一座重要的宫殿。明朝和清初时期,这里是皇帝的寝宫兼办公室。清代雍正之后的皇帝就不再住这里了。



屋顶上的神兽。乾清宫有九个,太和殿则有十个。


老实说,我也忘记了以下这张照片到底是在哪一个宫殿拍的。


坐在龙椅上的天子,也许未必会比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活得更快乐。


紫禁城太大,几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可能看完的。还好我对建筑学毫无认识,所以也就走马看花了。
这里大大小小的宫殿也实在太多了,当时我就不太分得清每一个宫殿的名字和用途了。而如今,时隔一个月,更是无法从当时拍的照片中认出这许许多多宫殿了。





走啊走,好不容易走到了御花园。御花园是嫔妃们的后花园。有句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以前的女孩子一被选入宫,很大可能就是一辈子都没办法离开这座皇宫 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真正被皇帝宠幸的又有几人呢?再说了,即使被皇帝“宠幸”,也未必是是什么好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实在是很不人道的一件事啊!







走啊走,继续走,不知不觉走出了神武门。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也是后门。平时供应皇宫的日常用品,都是经此门进出皇宫的。



走出神武门,过一条马路就是景山了。本来我是很想爬上去看看这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殉国的地方的,无奈孩子们走了好几个小时,走累了,不想再爬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