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簡體字,是中國官方在1950年代開始使用,並在60及80年代修訂及規範的漢字。而馬來西亞中小學則大約在1980年代初開始前面使用簡體字。我在1977年入小學時,學的是繁體字及注音符號,寫簡體字是錯別字。記憶中1983年上中學前後,正是官方大力推廣及普及化簡體字的時候。當時已使用多年的華文課本是繁體字,而作業簿則是簡體。我們平時做作業可是寫簡體,但大小楷毛筆字卻必須用繁體。而學校華文學會也主辦多次的簡體字比賽,以協助推廣簡體字。
我一直對簡體字用很大的誤解,總以為簡體字是中共政府發明新創的一種漢字。近來開始學書法,也因此對中文字的演變有一點點粗淺的涉獵後,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知。
其實簡體字的字形除了一部分是中共官方說創造的之外,很大部分是源自流傳千多年的行、草書,及一些異體字和俗體字等等。換句話說,許多簡體字的字形符號,其實是把書法中行、草書的符號楷體化。如言、金、食、絲等部首,在古碑帖的行、草書作品中俯拾即是。
在古碑帖中常見的一些草書及行書字體符號,也演變成了今天“規範”的簡體字。如:門(门)、學(学)、鳥(鸟)、馬(马)、烏(乌)、過(过)、爾(尔)、當(当)、書(书)、淺(浅)、見(见)、盡(尽)、東(东)等等。
行書:殘、紅、憐三個字都和今天的簡體字一樣。 |
我很喜歡的一首唐詩。其中的東、師、誰、詩幾個字都成了今天的簡體字。 |
啟功的行草書”白日依山盡“。盡、樓、學等幾個字很類似今天的簡體字。 |
許多今天“規範化”的簡體字雖然不是有草書演變而來,卻也是來自古代常用的俗體或異體字。如:萬(万)、來(来)、亞(亚)等等。這是所謂的簡體字都可以輕易在千多年前的古碑帖中找到。
唐代柳公權的楷書玄秘塔,”來“字成了今天的簡體字。 |
由此可見,說簡體字是被閹割的漢字,未免有點武斷。而雖然今天通用的簡體字是中國官方說規範的,但把簡體字說成是中共創造的新字體,也未免太過抬舉他們了。
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當然必須學簡體字,但更應該學好繁體字。即使不太會寫,至少也該都得懂繁體字。當然現在人都是電腦打字,除了學生必須要交的學校功課外,還有多少人寫字?
然而簡體字的“規範化”(我最恨的其中一個字眼)也對中文字帶來不少的破壞。而其中我最無法認同的是把兩個不同意思的字用同一個簡體字代替。如“人云亦云”和“雲深不知處”都成了簡體的“云”;“發財”和”頭髮“都成了“发”;“後來”和“皇后”一起變成“后”。
這樣無形中也謀殺了不少的中文字,造成許多人,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再也無法分辨這些字的意義了。“后宮”該是皇后妃子的宮殿,還是皇宮後面的宮殿?
至於簡體字的字形結構和美觀的話題,則請容我在下一篇帖文再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