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結繩記事

Tuesday, 23 February 2021

結繩記事


據說在還沒有文字以前,人們是結繩記事。但結繩應該很不方便吧?要是某天在繩上打了許多結,又怎樣分辨記的是哪些事呢?

於是人類就慢慢發展出刻圖來記錄事情,這就是象形文字的雛形。我曾在埃及旅遊時看過刻在石壁上的古埃及聖書體文字,其中一些符號也頗似甲骨文。

甲骨文是至今所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體,可追溯至約3500年前的商代。當時可能尚未有毛筆,人們用尖刀在龜甲和獸骨上刻上卜辭,因而被後世稱為甲骨文。然而,甲骨文卻是遲至1899年才被清末金石學者王懿榮首度發現。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有15萬片,可以整理出四千多個單字或符號,但目前只能辨識出其中一千多個字。

後來人們在青銅器、鼎及石頭上刻字,這時期的字體被稱為金文或石鼓文。

======
[方塊字]
而小篆的出現是漢字演變過程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令丞相李斯負責把先秦時期各國文字(廣義上統稱為大篆)整理及簡化為統一的規範文字。這些文字被後世稱為小篆,秦時期開始被用作官方文字。

幾乎在同時期,民間也發展出了從“隸”這一種結構比較簡單的字體。到了漢朝漢字逐漸由篆入隸,漢字的造型也“破圓為方”,確定了漢字從早期的圓型,演變成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方型結構。而漢字被稱為“方塊字”,應是指秦漢以後普及的隸體、和晉唐開始通行的楷體。

========
[倉頡造字]

相傳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天雨粟,鬼夜哭,思念漫太古)。但只要略略研究漢字的演變,就會發現漢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從無到有一夜產生,而是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逐漸定型為今天通用的楷體。

為了解釋漢字演變的脈絡,我嘗試用不同書體寫了個“魚”字為例:

1. 三千多年前甲骨文的“魚”,基本上是用尖刀刻的魚圖像。
2. 稍後期的石鼓文,魚字簡化了圖像,多了書寫的筆意。
3. 到了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小篆,開始從圖像過渡到文字了。
4. 漢代馬王堆簡帛的魚,仍略見魚形。
5. 同是漢代的隸書,魚字正過渡到楷書體。
6. 漢代之後定型的楷書,也是我們今天慣見的魚字。

明白了漢字的演變,我們就可以把今天通用的“魚”字形象化。上邊那”撇橫折“是魚頭,中間“田”是魚身和魚鱗,“四點火”則是魚尾和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