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February 2024

Wednesday, 14 February 2024

古早馬六甲

讀小學時,幾乎每年媽媽都會帶我搭巴士進城,到45公里外的馬六甲去領取惠州會館的獎勵金。

我們坐上紅黃色的巴士,一路上聽著木框玻璃窗哐啷哐啷的聲響,一邊無聊的東張西望。我望著巴士門上橫寫且沒有標點符號的六個字:#落可方後停車 ,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知道這句子必須從右讀至左,同時得加上標點符號:“車停後,方可落。”

在巴士上搖晃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在敦阿里路的舊巴士站下車了。我們先在巴士站裡的小食攤吃點東西,然後母親牽著我的手,跨過國泰戲院旁搖搖欲墜的小木橋走到馬六甲河的對岸。每次踏上這小木橋我都戰戰兢兢的深怕會掉落河裡;橋身不僅搖晃,腳下的橋面有時還會缺了幾片木板。

跨過河後,我們越過繁忙的文西阿都拉大路,再穿過祈安律老街兩旁林立的水果攤和咖啡店,來到藏在甘邦爪哇巷口深處老舊店屋樓上的惠州會館。

斗轉星移。而今舊巴士站早已搬遷,附設的百貨公司和小食攤已不在,周圍的店鋪很多也已結業了。入夜後,舊巴士站周圍一片死寂陰暗,只見三兩流鶯站街待客。

國泰戲院原址仍在(圖中右邊的白色建築),但早已不是戲院了。曾經熱鬧的祈安律和甘邦爪哇,如今越發冷清,連惠州會館也搬遷了。

而當年那讓我印象深刻搖搖晃晃的小木橋,如今改建成下圖這座堅固的石橋。而且由於造型獨特,還成了遊客們拍照打卡的熱點。

Monday, 12 February 2024

馬六甲鬼門關

大年初二晚,一家人到馬六甲老街的鬼門關一帶閒逛,並在一條很有風味的小巷口坐下,在舒服的涼風中慢慢喝著飲料。

我常推薦外坡的朋友到馬六甲鬼門關走走看看。為何老街區會有“鬼門關”這個令人避忌的名字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鬼門關是百多年來當地華人的俗稱,不見於官方正式地名。鬼門關其實是一條跨越馬六甲河的人行小橋 Jambatan Kg Jawa,連接了右岸的板底街和左岸的新街(Jln Jawa)。

雖然名為“新街”,但這條小巷卻一點也不新。19世紀時,右岸的板底街一帶是蓬勃的商業區。1885年起,當地商人在對岸Jawa Lane 打造了“娛樂一條街”,故稱之為“新街”。同時又在河面上建了一條鐵橋,方便頭家和富二代們過河尋歡作樂。

但“新街”後來卻逐漸淪落為青樓與鴉片館之地,很多來自板底街的富二代們跨過鐵橋沉溺於溫柔鄉中,到最後財盡人散,只留青樓薄倖名。因此當地人為了告誡大家,遂把這道橋稱為鬼門關,警戒大家三思而後過橋。

如今鬼門關一帶早已不見青樓和鴉片館,但卻以獨特的老街風情成了許多遊客必遊之地。

馬六甲老街區還有很多值得遊覽的地方,當中有許多的故事待大家去發掘。歡迎大家常來馬六甲遊玩,並放慢腳步細細體會它獨特的人文風情。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