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在今天星洲日報〈星雲〉版,
因為一趟旅行和一本書而衍生的一篇文章。
==================
【納粹集中營的圖書管理員】
我對二戰歷史很感興趣,因此自助游德國慕尼黑時,首站就參觀了位於近郊的達豪(Dachau)納粹集中營。
慕尼黑是希特勒的政治發跡地,而他也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納粹集中營。如今這集中營已改成了紀念館,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人以德語和英語為遊客義務導覽。這些導覽員都是德國人,講解得非常詳細且專業。而我也很佩服德國人勇於自揭歷史瘡疤的勇氣。
我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來到集中營,大門外的小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很難讓人把這幽靜的環境和殘酷恐怖的死亡集中營聯想在一起。一條廢棄的鐵軌直达门口,當年一輛又一輛火車,便是經由這鐵軌把囚犯送進這死亡集中營裏。
推開厚重的鐵門進入集中營,卻推不開沉重的氛圍。鐵門上一句德文標語“Albeit macht fret"(勞動帶來自由)是何等的諷刺,因為絕大多數被囚禁者基本上是盼不到自由的一天。
達豪集中營建於1933年,直到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被關閉。集中營的食物和生活條件極惡劣,再加上長期的勞作和被虐待,因此十二年來死在這裡的人不計其數。集中營裡還有毒氣室和人體實驗室,把囚禁者當成活標本來實驗化學武器和測試人體對極端環境的承受度,令人髮指。
起初集中營關押的主要是政治犯、共產黨員和異議分子。後來則把所有被納粹定義為“次等人類”者都被關在這裡,如猶太人、吉卜賽人、同性戀者、甚至耶和華見證人信徒等。雖然被關在這裡的都是被納粹歸類為“次等人類”,但他們在營裡還再被劃分成好幾種等級,而猶太人被列爲最低等。被囚禁的人都沒有了名字,只剩下編號和用於區分等級的顏色標籤。
在納粹眼裡,這些人命還不如一顆子彈珍貴。納粹要處決囚徒時,卻不願浪費子彈,所以把他們趕進毒氣室集體毒殺,以符合“經濟效益”。初期這些被害人的遺體尚能被焚化,然而到了二戰後期德國燃料嚴缺,堆積的屍體被隨便的棄在一個亂葬崗。而由於每天都有許多人死亡,所以屍體甚至來不及用泥土淹上。
參觀了納粹集中營不久,我讀了一本二戰相關小說“The Librarian of Auschwitz" (奧斯維辛的圖書管理員)。這是西班牙作家Antonio Iturbe的作品,根據一位納粹集中營倖存者蒂塔(Dita Kraus)的真實經歷和回憶改編,以平實的文筆描寫納粹集中營裡的生活和經歷。小說是以西班牙文創作,我讀的是英譯版。
書中主角蒂塔是出生在捷克的猶太小女孩,她在十三歲時和父母一起被囚禁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納粹雖然允許囚徒們為營裡幾百個小孩上課,但卻嚴禁任何書本,而私藏書本是一條死罪。
雖然如此,被囚禁的猶太人還是私下藏了八本書(其中兩本還是文法和數學課本),而蒂塔則負責保管和收藏好這八本珍貴的書。她被囚友們稱為圖書管理員,而只有八本書的收藏則成了世界最小的圖書館。
集中營裡的囚徒被逼勞役,但每天只得到一塊硬麵包和一碗稀湯。有的婦女因不忍自己的孩子挨餓,甚至不惜出賣肉體以換取多一小塊麵包。而到了二戰後期,納粹德國在歐洲各戰場節節敗退,他們甚至好幾天才能獲得一小塊麵包充飢。
1945年4月的某天,當蒂塔正餓得奄奄一息時,恍惚間見到列隊進來的士兵身穿的並不是慣見的黑色納粹軍服,而是淺褐色軍服。她這才知道納粹德國已經戰敗投降,所有的集中營也被聯盟軍接管了。他們終於盼到了二戰結束,重獲自由。可惜蒂塔的父母都先後在集中營中病死了,熬不到享受勝利果實的那一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