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重遊小學母校,拍了幾張照片並寫了短文貼上臉書。後來發現某個臉書專頁竟把我的照片和文章一字不漏的copy & paste 刊載,但卻唯獨漏掉作者名字和出處。
看來貼上網的文章、照片、作品等等已成公共資產,沒幾人會關心出處。
心想既然都如此了,我乾脆增添一些內容把它寫成一篇文章投稿。所幸老編不棄,刊登在今天的南洋商報商餘版。以下是全文:
==========================
【母校的鐘聲】
作者:廖國強
山坡上那棵盤根老樹見證了我的小學生涯,而老樹後的這排校舍則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了超過半世紀。
這是我的母校--安樂華小,一所建在山崗上的小型偏遠鄉村小學。1977年我剛入學時,全校只有這一排校舍,其中有三間課室和半間辦公室,校長和幾位老師擠在一起辦公。而學校太小,當年連書記也沒有,校長和老師還得兼任書記。
由於只有三間課室,全校六班學生分成上、下午班:低年紀生讀下午班,高年級生則讀早上班。一直到幾年後建了兩排新校舍,才終於解決了空間不足的窘境。
而廁所建在校園內最偏遠的角落,遠離課室。陰雨天的傍晚,若一個人走過長廊上廁所時,心裡都有點發毛。當時尚未有自來水供應,校方在廁所外挖了一口井,校工每天從井中汲水供清洗和澆花草。
由於學生太少,所以學校並沒有食堂。每當休息節時,我們學校有個相信是全國難見的奇景:學生們可自由回家吃東西。村子很小,從家裡來回學校還不到五分鐘。吃飽了慢條斯理的走回學校,上課鐘聲還沒敲呢!
有些家長則會給孩子送食物。我兩個姐姐都很疼我,剛上一年級時她們常常在休息節時帶食物給我。尤其是當時讀六年級上午班的二姐,有次煮了湯麵,裝在鋁製食格帶給我。還擔心我會燙傷,堅持要一口口餵我吃,結果被小同學笑了好幾天。
後來政府推行食物輔助計劃,免費提供餐點給貧窮學生,我們全校學生都受惠。餐點由一名經營食攤的村民承包,飯或米粉麵食預先包好再用摩哆載到學校。每當休息節時,我們便從書包裡掏出一根橘色的塑料湯匙(這湯匙也是政府提供的),排隊領取食物。領到食物後大家就在走廊上盤腿席地而坐,大口吃完後就急匆匆的在校園裡追逐玩耍。
有段時期食物輔助計劃中還供應牛奶。學生們拿著也是政府提供的塑料杯子排隊,等著老師把盒裝鮮奶倒入自己的杯中。同學當中很多都不喜歡奶味而選擇不領,但我卻從小愛喝牛奶,所以每天都不錯過。
當年學校連電鈴都沒有,只有一隻青銅制的鐘,系著一根繩子,上下課時由人手敲鐘。那噹噹噹的鐘聲依然在記憶中迴盪,清晰得恍若昨日。班上沒人戴手錶,當我們看到負責敲鐘的校工從窗外走向掛著銅鐘處時,便趕緊收拾書本鉛筆準備下課。偶爾校工忙得忘了時間,大家便坐立難安左顧右盼,真可說是望穿秋水啊!
七十年代村里還沒有幼兒園,我們初入小學時班上每一個同學都是第一天上學。我們大字不識得幾個,ABC更是念不全。許多同學連華語都不會說,更遑論國英語了;彼此之間只能用客家和海陸豐話交談。若用現在術語,我們都是嚴重“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幸好大家都還算努力,如今在各領域都有不錯的成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