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阿翁找出了當年我們初踏入職場時的 Surat Tawaran,看了百味雜陳。
199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是RM1713;繳納了公積金和所得稅之後,淨收入不到RM1600。對了,那些年即使是千多塊的月薪也得繳稅。
但對當年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這還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時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介於1000-2000塊錢;而工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則較高。在私人診所工作的牙醫畢業生起薪最高,超過3000元,是我們眼中的高薪人士。
但那是馬幣還算堅挺的年代,當時US$1=RM2.50,S$1=RM1.7 。在馬六甲,一碟經濟雜飯RM1.50,雲吞麵不到2塊,電影票5、6塊錢,汽油每公升1塊錢。當年的這點薪水除了足以養活自己和孝敬父母零用錢,還能存一點錢以供日後成家及修讀專科的費用。
工作的第一年院方提供宿舍,三人共擠一房間。宿舍在醫院範圍之內,連交通費也省了。
當時薪金每年調漲RM60(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公務員凍結漲薪一年),但工作第二年起就沒有提供住宿了。我們在市郊Ayer Keroh 租了一間三房一廳單層排屋,月租RM400。
那時候也貸款買了一輛Proton Saga,月供4百多元。當年的Proton可說是車壇的天之驕子,即使想買也未必有機會順利訂購。而付了幾千塊錢的定金後,也還得痴痴等上九個月才能拿車。而且顏色、配套也沒得選擇,它賣什麼你就得買什麼。
當然那個年代的生活較簡單,開銷也沒有如今花哨。手機和通話費很貴,我們都用不起。沒有高速寬頻,我們只能用Jaring撥號上網。沒有廉價航空,出國旅遊只是夢想。很少精品咖啡館和精緻餐廳,而衛星電視則只有少數家庭安裝。如今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同時也得付出更高的代價。
經過多次的折騰,如今馬幣已大為貶值,物價也早已今非昔比。比起二十多年前的我們,今天年輕人的生活是比較寬裕還是拮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