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認為直稱尊長名字為不敬,因此有避諱(huì)的傳統。古時候皇帝的名字更是絕對的忌諱,所有人都需避免使用和皇帝名字相同的字。若名字剛巧和皇帝同名,也得改名以避皇帝名諱。
人們不只得改名以避諱,即使是在日常書寫中也一定要避免使用這些字。有些皇帝名字是常用字(如康熙皇帝玄燁的“玄”和乾隆的“弘曆”),避無可避;那麼大家平時寫到這些字時則不能寫全,必須寫少一個筆劃以便和皇帝名字區別。這也是“避諱”的一種做法。
===============
在文字獄最恐怖的清朝康、雍、乾三朝,犯了“避諱”之罪,輕則入獄、重則凌遲處死。這本《飢餓的盛世》書中,作者張宏傑便說到了乾隆年間的一宗文字獄:
六十多歲的鄉間老讀書人王錫侯自資出版了一部字典《字貫》。他在序言裡說道這字典翻查字詞時比康熙字典方便,竟因此被王某的一個仇人舉報官府,說這是悖逆之言。由於乾隆最重文字獄和民間禁書,地方官府不敢怠慢,立即把《字貫》呈報上去。最後竟然上達天聽,字典被送到皇帝手上。
乾隆皇帝翻看字典,讀到有一頁王某在解釋“避諱”一詞時,以三位皇帝玄燁、胤禎、弘曆的名字為例,教導讀者遇到這幾個字時該如今避諱。
乾隆皇帝發現王某竟敢寫出三位皇帝的名諱,實在大逆不道也。皇帝龍顏暴怒,立即下旨將逆犯王錫侯押解入京嚴辦,罪不容誅。
可憐王老頭寒窗數十年,臨老卻因出版了一本書而惹來殺身之禍。只是因為這個荒謬的忌諱,王錫侯被判凌遲處死、成年子孫七人被斬首、妻媳及年幼孫兒被發配為奴!
===============
而另一個避諱的著名例子是經典書法碑帖《張玄墓誌》。這是北魏時期一位名叫張玄者的墓誌碑刻,流傳了千多年。到了清朝時期,由於與康熙皇帝玄燁同名字,《張玄墓誌》也因而被改名為《張黑女墓誌》。(注:黑女二字讀音為“赫汝”hè rǔ)
極權之下天威難測,即便是死了千多年的古人都得改名以避諱,更遑論病毒妖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