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我們一同進入馬大醫學院。大一及大二時我們仨剛巧被編入同一組(每組16人),每天一起解剖、在同一間實驗室翻糞便尋找寄生蟲和培育細菌。那兩年我們也因此有很多機會談了很多很多事。
==================
在醫學院時有次上已故Jason Teoh教授的課,他談到一旦發生巨大災難時,身為醫生該扮演的角色。他說從歷史來看,有一些醫生為了自身安全會選擇逃避;但醫生在這情況下更應該挺身而出,為救治病人扛下應盡的責任。
三十年前上過的許多課我可能都忘記了,但張教授的這番話卻讓我至今仍銘記在心。這幾十年來國內雖然也發生過一些災難,但沒一次比得上Covid-19疫情這麼嚴重且廣泛的。
對我們醫護人員來說,最大壓力是兩個時期:2020年3月疫情初爆發時;以及2021年6月至10月Delta肆虐、重症和死亡病例達最高峰時期。每天接觸大量病人的醫院和診所是最高危場所,因此醫務人員屬於最高風險群(當時甚至有一些家長要求暫時禁止醫務人員的孩子到托兒所和幼兒園)。
但欣慰的是大多數醫務人員都不曾逃避,依舊每天看病人,以專業精神默默扛下自己該負的社會責任。
=====================
但是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會擔心害怕,尤其是我們比一般人更高風險,所以會很擔心會把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人。
因此有頗長的一段時期,許多醫護人員回到家時會避免太靠近家人,更不敢擁抱親吻年幼的孩子。用餐時盛一份食物自己坐在一個角落吃、幾個月不敢回老家探望老父母、甚至有的暫時睡客廳。
==================
我的朋友翁詩鑽醫生曾是站在最最前線奮戰的其中之一。在去年疫情最嚴峻時他臨危受命,毅然穿上層層防護衣和口罩面罩,親身上最前線救治重症病人。他帶領他的醫療團隊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每天從實戰中累積經驗。膽大心細技術好,經歷了幾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度過了我國醫療史上最艱險的時期。
如今這位仁心仁術的好醫生把這些親身經歷心路歷程寫成文章並自費出書了,書名是《瘟疫蔓延時》。這本書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新冠病毒大時代的集體記憶。
《瘟疫蔓延時》分成上下兩冊 ,全書超過十八萬字,道盡這兩年多抗疫日子的跌宕起伏,絕對是精心寫成的誠意之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