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有個花園叫做家

Friday 13 October 2017

有個花園叫做家


認識德福、勵章夫婦已經超過二十年,我們兩家也相熟,因此欣聞他們倆合著的散文集“有個花園叫做家”出版,當然是第一時間先讀為快。

這本書主要於佛教價值觀的角度寫他們的家庭生活和吳家三姐弟的點滴,尤其很大篇幅寫關於小兒子尚樂患病期間的經歷。由於寫得真摯,所以讀之分外感人。

德福是名人,大家都認識他。他忙於律師專業之餘,也積極參與佛教和社團活動。此外,他也是個多才多藝之人,中英文精通,文筆優美。他也熱愛生活、熱愛旅遊、熱愛美食,在他身上彷彿有無比的精力和熱忱,是我學習的對象。

而勵章則是我見過最熱心、最真誠的人。她樂於助人,甚至可以為了幫助一個不太相熟的人,而動用自己的“人情牌”,到處拜託能幫得上忙的朋友。聽她說話也是一種享受,因為她有似乎永遠說不完的話題,且常常配上身體語言,把每件事說得生動。

十二年前尚樂初患病時,我對當時他們夫婦倆的應對大事的能力大感折服。我在醫界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向他們那麼冷靜的父母。尤其是勵章,能遇事不慌,冷靜消化醫生告訴她的訊息,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為孩子做出堅決的決定和規劃。他們也盡力配合醫療團隊的療程,同時細心照顧和觀察孩子的所有症狀。

在人前,勵章永遠都是積極樂觀,滿滿正能量。但原來她也曾徬徨,也曾流淚。從這本書中,我讀到當時他們照顧尚樂的一些細節,他們觀察到的孩子一些細微的變化,還有他們曾經歷的徬徨和打擊,許多是我們身為醫生的人不曾想到的。

我初出茅廬時,一位老教授曾對我說過:要仔細聆聽病童父母的話。病童父母長時間照顧孩子,對孩子的病情的細微變化,往往是最先發覺的;而他們的第六感也通常是最準確的。

這些年來我常常記起老教授的這段話,且看過的病童越多,對這段話的感受也也深。而這次讀了德福和勵章的文章,更是讓我再次學習從病童和家屬的角度來看問題,也警惕自己在專業醫療的過程中必須更人性化的處理每一個不同案例。

治療一個孩子,醫生護士的作用只佔了十之一、二,像菩薩般日夜照顧患病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得以康復的最大因素。尚樂有幸,有兩位活菩薩日夜守護著他,還有愛他的姐姐和親人。今天的尚樂是個健康、善良、聰明和快樂的少年,這都是吳家上下的愛心澆灌出來的成果。

德福和勵章,你們的努力,終於都看到福報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