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June 2021

Friday 4 June 2021

三更有夢書當枕



隨著年齡和心境的改變,我的嗜好也常常改變。

而現在的我最大的嗜好應該是跑步、書法、閱讀和旅遊。
發現從小開始,不管哪一個人生階段,閱讀都是我其中最大的一個嗜好。
📚📚📚
我記得第一次拿起沒有圖畫的書來翻看是在小學二年級。
但與其說是閱讀,倒不如說是“尋字遊戲”來得恰當。
當時認識的字應該還不到50個(我沒上過幼兒園),當然讀不懂書中內容。
但逐行逐句的尋找我識得的幾個字,已經是一種樂趣。
當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看書帶給我的樂趣也越來越大。
小時候家裡雖然清貧,而父母也不曾上過正式的學校,但他們卻買了不少故事書給孩子們看。
當時家裡有很多廉價、使用粗紙印刷的民間故事書,都是兄姐們在看。
而我記得父親買給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書名為《黃氣球》的兒童故事書。當時珍而惜之,讀了又讀。
📚📚📚
小學時期,當大多數的小朋友們都愛在外玩耍時,我卻更喜歡躲在家裡看書。
家裡買的、學校借的,不管什麼題材,也不管什麼內容,我都不挑,看就是了。
所以小時候我的小腦袋就裝了各種千奇百怪的資訊和常識,全都是從書上看來的。
而到了這個人人一台智能手機的年代,我仍然愛看書。
我隨身總帶著一本書,在等人、長途航程、或偶爾的空檔時,我都翻看。
尤其在無聊的等待時,看看書,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因為在旅遊時一定會隨身帶書隨時閱讀,所以很多書總會讓我把它和某一個旅程聯繫在一起。
📚📚📚
幾年前裝修房子,終於有能力在所有房間、樓上小廳甚至客廳都定制了直達天花板的書架。
可以好好收納家裡的藏書,坐擁書堆,算是了卻小時候的夢想。
下圖是我房間裡的書架和其中一部分藏書。
我家的藏書遠不及吾友玉樹臨風暢銷書作家翁才子的多,但也不算少了。
而且我通常只買自己想看或需要參考的書,所以我買的書,大多數都是有看過的。
最近把家裡的書架稍微整理,盡量把同一位作者或相同題材的書擺放在一起。看著整齊排列的書,真療愈!
我睡房的書架設在床邊靠近向東的窗口。早上拉開窗簾讓晨光灑在書上,權當曬書。夜裡在書香中睡去,三更有夢書當枕,倍感心安。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過去一年多疫情鎖國,原本就不常出門的我們更是深居簡出。坐擁書堆,讀書寫字,生活簡單而美好。

To kill a mockingbird



最近由於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席捲全美各地,讓美國長期以來的種族矛盾再度被熱議。

描寫美國種族關係的小說很多,如暢銷作家 John Grisham 便寫了不少,有的也被改編成電影。但這一題材最著名的小說,則莫過於 《To kill a mockingbird》了。
▶️▶️
這是一部美國當代名著,我是先聽了它的有聲書,但有些段落聽得不太明白,意猶未盡,所以又買了印刷版的來細讀。
雖然故事頗沉重,但作者卻是以幽默、生動且溫馨的筆調描寫。我非常喜歡作者的文筆,從小說的第一頁就已經吸引我一直讀下去了。
▶️▶️
小說背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生在美國南部一個叫做梅崗鎮的虛構小鎮的故事。作者通過一個六歲小女孩 Jean Louise 以第一人稱來敘事,小女孩的父親 Atticus 則是鎮上的一位白人律師。當時在那個種族關係極度不平等的南部小鎮,Atticus 是少數崇尚種族平權的白人。他的價值觀和人性的光輝也深遠的影響了許多人。
小說的重要情節是有個黑人勞工 Tom Robinson 被控強姦一名白人少女。由於Tom是黑人,沒有律師願意為他辯護。Atticus 堅信他是無辜,因此頂著社會的壓力而接下這案子。但他及家人也因此被鎮上居民挑釁和羞辱,並飽受威脅。
在法庭上,Atticus 成功證明了Tom是無辜被誣陷的,但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依然判處他罪名成立。絕望的Tom 唯有越獄,但卻被殺死。而他的家人及為他辯護的Atticus 一家也因此被惡徒報復和騷擾。
▶️▶️
這本書是作者Harper Lee在1960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當年一個毫無名氣的年輕女子卻能在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堅持創作,花了四年才完成這部小說。然而她的處女作卻如橫空出世,很快的便萬眾矚目,得獎無數(包括1961年度的普利茲獎),堪稱經典。
隨著這本書的巨大成功,廣大讀者都在期待她的新作。但她卻一直到55年後(2015年),方以89歲高齡出版她的第二部小說(Go Set a Watchman)。而這部小說問世的半年後,她便與世長辭了。
讓而,近來許多行家認為,"Go set a watchman"其實是初稿,完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完稿後作者(或出版社?)不太滿意,所以並未發表。後來作者把原稿改寫,成為了經典的“To kill a mockingbird"。
在默默無名之際不放棄信念堅持創作,成名後卻不盲目的乘勝追擊。一生只出版兩本書,這樣的文學歷練該是極少數。

豆葉



去年初遊台北時買了這本吳念真的新作《念念時光真味》,出乎意料的好看,結果在回程的飛機上就看完一遍了。回來後仍一讀再讀,愛不釋手。

我認為散文要寫得感人,除了文采,最重要是個“真”字。
吳念真成長於台灣九份,當年還是個貧困的礦區。這本散文集通過描寫他小時候吃的許多食物,側寫他最真實的經歷,和觸動人心的生命故事。
其中一篇講到他小時候吃豆葉的故事,不禁也勾起我兒時吃豆葉的回憶。
所謂豆葉,就是菜豆(長豆、豆角)的葉子。豆葉的口感略像樹仔菜,但卻粗糙得多,所以必須把葉脈撕去才能下鍋煮。即使是在物質匱乏的七十年代,一般都不食用的。但當園子裡的菜豆盛產時,媽媽偶爾會摘一把豆葉,加入湯或江魚子粥裡一起煮。
吳念真說他小時候每次吃豆葉都吃得兩眼淚汪汪,記憶也全是苦澀的,因為他說豆葉只有在窮得斷炊的時候才會吃。我的記憶則沒這麼苦。我小時候吃過多次,雖然不算美味,但也不難吃。若比起當時痛恨的苦瓜,更算得上美味,尤其是加在粥裡。
有次回家看媽媽,看見屋後的籬笆攀滿了菜豆。我想起吳念真的文章,提起小時候吃豆葉的事,媽媽隨手摘了一大包的豆葉給我帶回來慢慢懷舊。
隔天煮湯加了一把,晚餐桌上問兩個孩子豆葉好吃嗎?他們忙不迭的搖頭。我吃了一口,發現忘了先撕去葉脈才下鍋,結果又粗又澀,像在吃草,完全吃不出兒時記憶中的味道了。
看來很多事情在記憶中緬懷一下就好,別真的去做。

The Silent Patient 沉默的病人



 當你費解心機追尋的真相最終被揭開時,你是否有面對它的勇氣?

The Silent Patient 是最近在英文閱讀圈子裡廣受矚目和引起諸多評論的一部的心理驚悚小說,是塞布魯斯出生的作家Alex Michaelides的第一部小說,2019年出版的新書。由於好奇這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買了一本,並在三天內讀完。
故事說的是一個男人在家中身中五槍斃命,而他的畫家太太Alicia被發現時握著槍在屍體旁邊,而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她是殺夫的兇手。然而Alicia卻從此不再說一句話,也不和任何人溝通。不管是被警方盤問或在法院審訊時,都沉默不語。於是她把裁定有罪,但因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而被關進療養院。
六年過去了。療養院新來的心理治療師Theo對Alicia這病例特別關注,也用盡心機的希望能讓她再次開口道出案發當天的詳情。然而,當這沉默的病人封鎖的記憶終於一步步被打開時,它揭露的真相又是不是所有人能承受的呢?
作者本身當過編劇,所以書中情節安排也很有電影常用的敘述手法。這種內容也是電影愛拍的心理驚悚類,而聽說已有電影公司買下版權了。
作為第一部出版的小說能用這成績也很難能可貴了,至少我這愛讀驚悚懸疑小說的“老鳥”竟然完全猜錯了謎底。但若要吹毛求疵,我覺得小說的文筆一般,故事不夠緊湊,同時某些情節頗不合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