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2023

Wednesday, 20 December 2023

坐看細水長流

早上從東京車站出發,但由于嚴重塞車,巴士抵達富士山下的河口湖鎮時,已經到了午餐時間。

而這一天是富士山馬拉松的前夕,小小的河口湖鎮被四面八方湧進來的幾千名參賽者及家屬擠爆了。大大小小餐館外都是長長的人龍,很多甚至乾脆在門口貼上“今日餐點已售罄”的臨時書寫的告示。

我們沿著大街走了一圈,找不到適合的餐館。看到湖邊的Lawson便利店,我說:不如我們進去買點東西吃好了!

於是一人買了一份日式便當,請店員叮熱了;再買了黑咖啡,及這次來日本旅遊我每天都無法自拔一定要吃的“豆大福”。

拿著熱騰騰的便當走到湖邊,卻找不到空椅子。沒問題,我們坐在湖邊的路礅上,就著湖景津津有味的吃午餐。

每一個計畫之外的小插曲,都可能會成為旅途中有趣的回憶。

隨遇而安、豐儉自若。曾走過最美麗的風景,也看過最燦爛的煙火,而今該是坐看細水長流的時候了。

(25/11/2023 富士山馬拉松前夕,河口湖畔自拍)

Sunday, 17 December 2023

三生石

抄了一段余光中先生寫給他夫人的詩《三生石之當渡船解纜》;短短幾行,卻意味深長。

詩人夫婦結髮超過六十年,至死不渝。夫妻倆總有一個會先走,而詩人對生死的態度是如此灑脫。他把死亡視作先到站,下船了仍在對岸等候著。等到有一天夫人的渡船也終於解纜,漸漸靠岸,詩人會在對岸向她招手,夫妻倆再攜手,一起走向另一段旅途。

余光中先生夫婦皆享高壽。余先生於2017年離世,而六年後余夫人范我存女士的渡船也已解纜,和苦苦守候在對岸的詩人相聚了。

人間情愛之美,在詩人的這首詩中,已淋漓盡致了。

=========================

當渡船解纜
風笛催客
只等你前來相送
在茫茫的渡頭
看我漸漸地離岸
水闊,天長
對我揮手
我會在對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荒的渡頭
看你漸漸地靠岸
水盡,天迴
對你招手
《三生石之當渡船解纜》 
余光中發表於1991年

Tuesday, 28 November 2023

富士山馬拉松

Mt. Fuji Marathon 26 Nov 2023, my 43rd FM. Another bucket marathon list checked.

A breathtaking scenery with Mt Fuji is viewable for most of the route, plus the beautiful autumn foliage. The real scenery is much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Mt Fuji pictures that I've ever seen.
I like the always so enthusiastic volunteers and cheerleaders. And not to forget the exotic and delicious Japanese tip bits served at the water stations, which I couldn't help but stopped by to enjoy almost all of them.
I'm so grateful that I am still able to complete a full marathon with reasonable results. I'm feeling well post-marathon, no cramp and no excessive muscle pain. 

除了報名費太貴之外,這場富士山馬拉松幾乎沒有甚麼可挑剔的了。

我們環繞著富士山下的河口湖和西湖跑,天氣晴朗,皚皚白雪覆蓋的富士山不斷的在轉角間出現。巍巍大山竟然就在眼前,近得有點不真實,卻又美得讓人動容。

北國已是深秋,沿途的楓葉嫣紅似火。紅葉和白山交錯,形成強烈但又和諧的對比,這景色比我看過的所有富士山照片都還要優美。能在這樣的美景之中跑馬拉松,夫復何求?

但這場馬拉松並非是我最佳狀態,因為賽前已在日本玩了整個星期。吃得開心之餘,也把腰圍搞大了一圈,跑步時還能感覺到腰間的贅肉在愧疚的顫動著。

在寒冷天氣下跑步對我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既不能穿得太少,也不敢穿得太多。而刺骨寒風不斷吹來,把膀胱都冷得收縮。以為有尿意,膀胱內卻原來並沒什麼尿,結果白白浪費了兩、三分鐘上廁所。

馬拉松對於我來說都有其特殊意義,很感恩我還能繼續的跑著。每一場賽事我總是認真的訓練著、努力的奔跑著。即使跑得不快,也常常無法達到預定目標,但我盡力了,也就無悔了。而今已年過半百的我竟然還能比十多年前較年輕的自己跑得更快,我也非常知足了。

Friday, 17 November 2023

宝宝皮肤怎么变黄了?

《醫生,我的宝宝皮肤怎么变黄了?》
開始辅食几个月后,父母常常会发现宝宝皮肤怎么渐渐变黄色了?

如果眼睛结膜部分并没有变黄,宝宝也活泼健康;别担心,这不是黄疸病,而是胡萝卜素血(Carotenemia)。

胡萝卜素血症是由于宝宝摄取过量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过量的胡萝卜素累积而在皮肤上形成橙黄色;尤其是肤色白皙的宝宝更明显。

这是一种完全无害的状况,无需治疗。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包括胡萝卜、南瓜、番薯、木瓜等等,都是一些宝宝们爱吃的辅食品。只要减少胡萝卜素的摄取,一段时间后肤色便会恢复正常。

“须要停止给宝宝吃这几样食物吗?”

我觉得不必停止,但或许可以稍微减少分量。由于过量的胡萝卜素并不会对宝宝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这几样食材营养丰富及带有天然甜味,是宝宝喜爱的味道。因此我会建议父母亲们可以继续让宝宝吃。

胡萝卜素血症和黄疸最主要的临床症状的分别,是前者的眼睛(眼白部分)绝不会变黄。如果发现宝宝眼睛变黄,则很可能是黄疸或其他严重疾病,必须立刻送医。

Friday, 3 November 2023

叔叔的恩情

我念中六時,父母親都快退休了,所以都是靠我的兄姐們供我求學的。中六考完試後,我打了半年的臨時工,存了一點錢準備上大學。

上了大學後給我最多資助的是叔叔。叔叔是我父親唯一的弟弟;祖父過世時他們尚年幼,兄弟倆在二戰後的貧困中長大,感情也特別深。叔叔嬸嬸很照顧我們;在馬大唸書那幾年,我常常到位於蒲種的叔叔家吃飯。而嬸嬸擔心我在外頭吃不好,每次都特別煮好菜讓我吃個飽。

雖然當時堂弟妹們還在求學,叔叔的負擔不輕,但叔叔每個月一定會給我100塊零用錢。三十年前的100塊錢不小,至少夠我兩個星期的生活費。有時我課業忙碌沒時間去叔叔家,他也會設法托人拿錢給我(那年代還沒有網上轉帳和電子錢包)。

後來我成功申請到獎學金,就跟叔叔說我夠錢用了,不需要再給我零用錢了。但叔叔卻仍堅持每個月給我100塊錢,直到我畢業為止。

叔叔是羅里司機,中年時和朋友合伙買了羅里承包運輸載貨。叔叔常常得開長途羅里出遠門,休假時我偶爾會跟著他北上南下的送貨。雖說是跟車員,但叔叔從沒讓我做過任何粗重工作。我也當作開眼界,乘機遊覽南、北馬的許多大小城鎮。但當年跟著叔叔的長途羅里載貨時,深深感受到羅里司機工作的辛苦。

Friday, 16 June 2023

合艾馬拉松

第40馬合艾馬拉松 Hat Yai Marathon

地点:泰國合艾
日期:28/5/2023
时间:3.00am
距离:42.195km 
成绩:4:16:04
战鞋:Puma Deviate Nitro 2


泰國合艾馬拉松是深受馬來西亞跑友歡迎的賽會,每年都吸引大量的跑友參加。我嚮往已久,今年終於有機會第一次參與其盛。

星期六下午搭亞航從吉隆坡機場飛合艾,不到1小時半就飛到合艾機場。這還是我初次到合艾,四個人共乘一輛電召車下榻位於市區的The Three Hotel. 這家酒店位於Odean Shopping Mall 斜對面,地點方便、房間清潔,值得推薦。

晚餐在酒店附近的“甘英餐館”解決,點了幾個菜,白飯任吃。通常馬拉松賽前一晚我都會吃很多白飯,以儲備足夠的能量應付隔天的挑戰。這家餐館似乎在跑友間很有名氣,因為我們遇到好多同樣來吃飯的馬六甲和其他的大馬跑友,好不熱鬧。


馬拉松開賽時間是凌晨3點正,地點是離開市區2公里的體育場。主辦當局貼心的安排了接駁“雙條車”(這一點必須要大大的給個讚!),等車地點就在酒店斜對面的Odean超市。我和我大哥兩點到等車地點,已有“雙條車”司機在招呼我們上車了,5分鐘的車程就到了體育場。

3點正準時開跑。我們從體育場出發,穿梭在合艾市區的街道上。我第一次使用嘉敏手錶的“虛擬配速員”(PacePro)功能,以預設好的配速跑。

前15公里跑在合艾市區的街道上,見到一些早起準備開工的商販,也見到剛要下班的夜店員工,更有不少仍在街上玩樂的青少年。這裡的小吃很特別,這裡的 Latte 不像水;在討價還價的商店,在凌晨喧鬧的三四點,我們往往能看到每一座城市的另一面。

15公里後我們轉上一條筆直的大道,當局把這一整段的道路封閉讓跑友們能盡情及安全的奔跑(這點又要給主辦當局一個讚)。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有兩段路(約有3、4公里)沒有路燈照明,我們幾乎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只能沿著路面上的白線和前面跑者的身影往前跑。

跑了21公里後,時間是2:11。而自己的狀態也還不錯,於是便按原定計畫開始稍微加速。

終於跑到26公里的折返點,我們原路折返,往市區方向跑。這時候天色漸漸亮了,回程時每遇到認識的跑友(還真不少)就打個招呼互相鼓勵。就這樣不停的一直跑一直跑,到了34公里左右,遇到了半馬的參賽者,道路上頓時熱鬧非凡。但路面很寬,人雖多但不會擁擠。

補給站很多,大約每隔2公里一個。除了水和運動飲料,有些站還提供西瓜、香蕉和蜜棗。我最喜歡的是蜜棗,又甜又好吃,還能迅速的補充能量,比能量膠更好。

最後的幾公里又回到了市區,我一鼓作氣的跑進作為終點的體育場,很高興的以PB的成績衝線。4個月來的努力練習總算換來令自己滿意的成果。



Saturday, 3 June 2023

人生馬拉松

我非常喜歡陳奕迅的歌《人生馬拉松》,多年來雖然聽了無數遍,但歌詞仍觸動我心,也是當我奔跑在馬拉松賽道時常常會在心裡反覆響起的歌。

在這馬拉松人生裡,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每個人都曾經歷過跌宕起伏。從高山深海歡欣悲哀走來,途中的姿采總躲不開多障礙。

我們都有軟弱的一面,但要如何戰勝畏懼則得靠各自修行,別人很難幫到你。對我而言,跑步、閱讀、書法等等愛好,是打開我的心窗和眼界的活動。

5月的陳奕迅馬來西亞演唱會,我終於在現場觀賞到他唱這首歌了。想起自己曾被這首歌感觸到幾乎熱淚盈眶,而今能現場仔細聽著他唱出那一句句熟悉的歌詞。有些感動呀,真的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
#人生馬拉松
#BeatYesterday

Sunday, 30 April 2023

瑞士的冰川

The alpine glacier on the top of snow capped mountains, The Alps Switzerland.

對於冰川這自然景觀,我向來都很有興趣。這次終於有機會第一次親睹冰川,感動不已。

這是瑞士阿爾卑斯雪山上的Aletsch Glacier,那道在崇山峻嶺峻之間蜿蜒而下的便是冰川。地球上超過九成的冰川位於南極洲和北極圈內,餘下的一小部分在長年積雪的高山上。

以詩的語言來說,冰川是凝固了的河。萬年不化的雪堆積成河,並通過大自然的擠壓而逐漸形成硬如鐵石的堅冰。

從肉眼看來,冰川是靜止不動的;但其實它是以每天少過一米的速度極緩慢的流動著。夏季時最上層的積雪會融化,所以冰川表面可見到一些流動過的痕跡。

Monday, 17 April 2023

關於減重


很多人以為我從來不曾過胖,是任吃不胖的體質,但其實並非如此。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我也屬於易胖體質,必須很努力運動和注意飲食才能保持理想的體重。

我也曾經胖過。三十多歲時我運動少飯量大,每餐都吃兩大碗飯。而且當時工作時間很長,夜晚下班後常會覺得肚餓或嘴饞,所以養成吃夜宵的習慣。

我在38歲時體重已經飆高至85kg,明顯超重了。剛好當時為了要爬神山,於是每天跑步練氣。起初只能很辛苦的龜速跑半小時,但卻無心插柳的順帶減了好幾公斤,也漸漸的跑出樂趣來了。

但很快的體重停滯不下了,才發現單靠運動很難有效減重,必須要控制飲食才行。於是先便把夜宵、甜食戒了,飯量也慢慢減少。這樣雙管齊下,不久便恢復到健康的體重了。

如今我的體重比當年最高峰時輕了15公斤,BMI處於健康的21.5;我至今仍保持定期運動。雖不曾斷食或刻意節食,但重質不重量,避免暴飲暴食。我一天三餐都吃好吃滿,但沒吃早午茶和夜宵,7pm後通常不再進食。同時由於運動量大,所以較注重蛋白質的攝取。吃飽即停箸,絕不撐爆了肚子。享用美食的同時,也不讓身體過度負荷。

有些人通過節食減碳甚至是間歇斷食來減肥,但卻很少運動。如此雖能減重,但肌肉卻無法結實,皮膚容易鬆弛。瘦身應當做到“減脂增肌”,控制飲食和適量的運動都是不可少的。

Saturday, 1 April 2023

甘苦相雜的甘蔗園歲月



八十年代讀初中時,劉文正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愛像什麼》。歌詞第一句就是:“愛像什麼?愛像星期天的早晨”。

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星期天的早晨卻總是過得很抑鬱。這是因為每個週末早上我們兄弟姐妹都得到甘蔗園裡幫忙幹活,比上課還累,絲毫感受不到歌曲中的輕鬆甜美。

父母都是大園丘的割膠工人,膠工收入勉強可以養家活口,但要供六個孩子求學卻不免捉襟見肘。為了增加收入,父母在一小片租賃的農耕地種甘蔗和少許蔬菜。早上割膠,下午就到甘蔗園勞作。

我們幾個孩子只在週末假日才會去甘蔗園裡幫忙,主要做些剝甘蔗葉和清理園地之類相對較輕鬆的工作。甘蔗葉長滿尖刺和細絨毛,即使戴了園丁手套,手臂仍會被劃傷,又癢又痛。所以每次從園裡回到家,都塗抹一層清涼止癢的富士山雪花膏,頗有神效。

收割甘蔗時則得全家出動,大家分工合作。收割時得把成熟的甘蔗在近根部處砍下;若用巴冷刀的話得彎腰小心砍以避免傷及其他未成熟的甘蔗,既麻煩又辛苦。爲了改善工作效率,父母自己設計了一把鏟刀,請鐵匠打制好再配上長木柄,形狀類似沙僧的武器月牙鏟。用這鏟刀來“鏟”甘蔗,事半功倍,不必辛苦的不斷彎腰。

媽媽負責“鏟”下成熟的甘蔗,並依據尺寸每十根排成一堆,爸爸負責把十根甘蔗用繩子綁成一扎。幾個孩子則把一扎扎捆綁好的甘蔗從園裡用肩扛到園門口,等收購羅里來了再把它們扛上車。兄弟當中我最瘦弱,所以總是挑較小把的甘蔗來扛。

我們家的甘蔗都賣給從城裡來的收購商,他再轉賣給榨甘蔗汁的小販。一杯榨好的甘蔗汁雖不便宜,但我們的收購價卻低廉得可憐。一根最肥美碩長的A級甘蔗只賣區區5角錢,稍瘦短的不過3、4角錢。當我們把甘蔗扛上羅里時,收購商還在一旁仔細檢驗,有時還會把我們的A級甘蔗降級成B級,每扎就平白少賺了一、兩塊錢。

甘蔗根淺,最怕水淹。水浸泡超過一天便活不成了,得砍掉翻種。偏偏我們家甘蔗園地勢低,雨季時園後的小河常會氾濫成災。有一年過年,大年初一清早便下起豪雨,一直到年初二才停歇。雨後爸爸趕緊到甘蔗園,看到滿園甘蔗浸泡在黃濁的水中,既傷心又無奈。那場水患讓我們家損失慘重,爸爸鐵青著臉愁眉不展,我們幾個孩子也不敢喧嘩,靜靜的過了一個鬱悶的新年。

收拾完水患殘局及重新翻種新甘蔗苗之後,父母痛定思痛,動手在園裡挖了幾道溝渠以便排水。溝渠挖好後不久又遇豪雨;雨後我跟著爸爸到園子裡,發現淹進來的水都順利經溝渠排出園外,甘蔗完好無損。看到自己親自動手的“水利工程”發揮功用,爸爸高興得滿臉發光,而我則是既佩服又感動。

甘蔗園的收成雖不多,對我們家卻是一筆很大的輔助,也靠著它供我們兄弟姐妹完成學業。三十多年光陰荏苒,父親已逝、母親已老、甘蔗園也早已不在了,但對於甘蔗的那一份感情卻至今猶存。

Friday, 17 March 2023

全家福

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轉眼父親已離開十四年了。

我父親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日軍入侵馬來亞時,他只是個八歲的小孩,卻已因戰亂和貧困吃了不少苦。

二戰剛結束幾個月,祖父就逝世了。年輕守寡的祖母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很艱難。祖母很年輕時只身從中國南來嫁給祖父,在這裡沒有可依靠的娘家。她目不識丁,又長得矮小,在戰後的馬來亞連謀生都成問題。後來她找到一份在園地除草的雜工,用背帶背著尚在襁褓中的姑姑去工作,而年幼的父親和叔叔也得幫忙幹活。

父親在那樣的時代成長,能不挨餓已屬萬幸,所以根本沒有上學的機會。但他後來自學認字,閱報和看書基本沒問題,也能寫幾個簡單的字。

1948年緊急法令下,英殖民地政府為了杜絕鄉區華人對馬共游擊隊的支援,在全馬各地設立了許多新村,把住在森林邊緣的村民遷入被圈圍的新村。祖母帶著父親、叔叔和姑姑被遷到偏遠的甲森邊界的安樂新村,多年的漂泊總算有個落腳處,而這裡也成了我們的祖家。

除了抽煙抽了一輩子之外,父親並沒有什麼不良嗜好,而他最大的樂趣是閱報和看書。在我的童年記憶中,他每天割膠回來吃過飯後,最愛半躺在塑膠編制的懶人椅上看報紙。

父母親都是園坵膠工,胼手胝足的把我們六兄弟姐妹養育成人,並供我們受良好的教育。父親辛勞了大半輩子,等到我們有能力讓他過上較優渥的生活時,他卻已經老了。父親晚年時精神較差,雖然行動自如,但卻沒有精力出遠門旅遊。胃口也不太好,對於品嚐美食興趣缺缺。除了大包和數十年來每天都要喝加煉奶的錫蘭茶之外,似乎也沒特別愛吃的食物。

有次帶母親出國旅遊時,她感嘆父親福淺,從沒機會好好享福。但我常想,父親76歲時在沒有嚴重病痛的情況下驟然離世;晚年時無需臥病在床,更免於經歷長期病痛的折磨。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報呢?

圖解:
這張照片攝於1972年,是我們家唯一在相館拍的全家福。坐在父親懷裡的是當年兩歲的我。

Thursday, 16 March 2023

電影版灌籃高手

在電影下畫前夕,終於和莎鴦去看了《灌籃高手》。

約30年前還在念大學時,我們住在第六宿舍的一班男生很迷籃球,幾乎每天傍晚都在宿舍的籃球場打球,也密切追蹤NBA賽況。

住我對面房間的好友國慶 Chan Kok Kheng 既是球迷也是漫畫迷,每星期都會購買漫畫雜誌。有天他拿了一本雜誌向我推薦裡頭正在連載的日本漫畫《灌籃高手》,我一讀之下立即入迷。從那天起,每當國慶買了最新一期的雜誌,他都會借我看;而我也只追看裡頭連載的《灌籃高手》而已。

這部漫畫當年曾給我很大的啟發,在我不如意時激勵過我。漫畫中的“如果我們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曾令我在困難時期咬緊牙關挨過去。

漫畫連載完畢後,近三十年來我都不曾重讀這部漫畫,但沒想到今年卻突然看到電影版的出現。

會去看這部《灌籃高手》電影完全是出於回味當年。

一部長篇漫畫縮成兩小時的電影,難免必須大量刪減故事情節,對湘北五虎之間的關係也沒時間交代。電影把主角設定為7號的控球衛宮城良田,櫻木花道反而成了配角。14號神射手三井壽依然神勇;但原著中重要角色的安西教練、隊長赤木和性格小生流川楓,在電影中則面目模糊,幾乎毫無表現。

Wednesday, 1 March 2023

送花给太太

上星期買了一束玫瑰送太太,以紀念我們註冊結婚26週年。婚後我很少送花給她,上一回送花是什麼時候?年代久遠得連我都不記得了。

我生平最幸運的事就是娶到我太太,她對我的好我難以回報。太太非常善良;而讓我尤其感動的是,她對待我母親就像待自己父母一樣好。

多年來不管母親是需要打疫苗、去醫院檢查身體、去政府部門或銀行辦事、買東西等等諸如此類的生活大小事,太太總是不辭勞苦的來回八十多公里載送並陪同照料。而每次去旅遊也從不忘記買法國廊酒給我媽補身體,簡直比我這做兒子的更孝順。

2015年母親跌倒摔斷膝蓋骨,動手術後住在我家休養了一段日子。剛出院回來的前幾晚,太太擔心老人家,竟在母親房門外的沙發上睡了好幾晚,以便能就近照顧。這件事大概連母親都不知道,但我卻永記心中。

時間飛逝,我們也從滿頭青絲走到兩鬢灰白。年輕時我們收入不多,沒能給她太多物質和生活上的享受。所幸我們都甘於平淡,對物質享受並沒有太大奢求。

曾經攜手走過一起吃苦的日子,
才能迎來如今安定寬裕的歲月。

Sunday, 26 February 2023

佛度有緣人

古寺位於清邁郊外的山林中,依山傍水。清晨入古寺,滿山的幽靜即沁入心扉。

竹林茂密、巨樹參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繞過一排花樹,一灣清澈小溪順著古寺邊往山下流去。

雖是幾百年的古寺,但由於名氣不大,遊客不多。流水潺潺、蟬聲寂寂;風來疏竹、鐘聲輕盪。我們聽著蘭納王國的前塵舊事,曾經的輝煌照在斑駁城牆的青苔上。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漫步林中,在一棵樹下發現這尊端坐的佛陀雕像。慈眉垂目,宛如當年悉達多太子悟道於菩提樹下。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悲歡離合總無常,心中難捨又該如何放下?

佛不語,普度有緣人

Sunday, 22 January 2023

兔年大年初一

Early CNY morning prayer in festive red.

好雨知時節的初一清晨,
穿上紅彤彤的一身喜氣,
陪媽媽到觀音廟去拜拜,
祈願闔家平安健康順利。

Friday, 20 January 2023

門神

【門神】
走到雞場街的福建會館,門口的浮雕和門神畫像非常精緻美麗。我對孩子們說起門神的傳說故事,這副門神像的原型是初唐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傳說唐太宗於玄武門之變而殺戮過甚,繼位後常常心神不寧,以為冤死者化作厲鬼來報仇,因而夜不能寐。秦叔寶與尉遲敬德為當時著名武將,請他們來守衛宮廷大門後,太宗方能安穩入睡。

但秦和尉遲總不可能夜夜在大門口守衛;因此就讓人畫了他們倆手持武器的畫像,貼在大門左右,震懾效果竟也和本尊親臨一樣。自此民間開始流行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畫像貼在大門口,奉為門神。

多年前我曾在老街看過畫家畫門神,並聽他解說左右門神的細節。秦叔寶的外型為粉面、鳳眼。尉遲敬德是胡人,一般繪成皮膚黝黑、怒目圓瞪的造型。

如今已很少看到一般家庭在大門口貼門神的,只有會館才偶爾能見。據我所知,馬六甲最大最精美的門神像,應該就是福建會館大門口的這一副了。

Wednesday, 18 January 2023

雨過了就有路

傍晚天晴,我倆到馬六甲河邊跑步,順便欣賞老街新年燈飾。

然而天氣不似預期。前一分鐘還在拍攝美麗的夕陽,下一分鐘大雨即已傾盆。兩人只好在跑到朵雲軒前的河邊小亭子裡躲雨。

天色漸闌珊,紅豆般大的雨點落入河中化作河水。前一刻還熙熙攘攘的河邊步道,霎那間竟然一個人影都不見。念天地之悠悠,慶幸我有莎鴦相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雨淋。

16分鐘29秒之後(我的Garmin說的)雨勢漸小,我們在斜風細雨中沿著原路跑回去。天雨路滑,彼此提醒著要小心慢跑,但也不忘欣賞著河邊的新年燈飾。

雨過了就有路,疫情過了世界也重拾希望。而今年的燈飾比往年更多更美,照亮了昏暗的小路,牽引著我們在黑夜中穿過濃霧。

Wednesday, 11 January 2023

醫生的津貼

最近有年輕醫生在社媒“控訴”時薪比KFC臨時工人還低。

他們的論述是:
政府醫院醫生24小時on-call 的津貼是RM200(週假日RM220)
RM200/24=RM8.33/hour

雖然我絕對支持提高實習醫生待遇,但我覺得這樣的算法有點誤導性。因為實習醫生是有月薪的,這RM8.33是每小時的津貼,不是“時薪”,不該混為一談。

若問目前55歲以上的醫生,他們會答曰 “on-call 津貼是什麼來的?”  這是因為二十多年前並沒有半毛錢的津貼;經過前輩們多年的爭取,政府終於同意在1996年開始推行On-call津貼制度。

我在1996年畢業當實習醫生時,正好趕上政府批准醫生on-call津貼的第一年。當時實習醫生的on-call津貼是一天RM20(週假日也是一樣);在學長學姐們羨慕的眼神中,我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寶寶,絲毫不覺得20塊錢很丟人。

而且當時實習醫生非常稀少,我們每個月動輒得On-call 10至15天,一個月能獲得超過200塊錢的津貼,在當年夠我們吃整個月的雜飯。

當然寫這篇帖子不是要比較以前和現在的待遇。時代進步了,物價上漲了,因此我非常支持提高年輕醫生待遇和就業及深造前景。但年輕醫生無需常常向社會大眾抱怨,因為這條路是我們自己選的。再說,現今社會有哪一行是不幸苦的?

願大家盡力做好我們的工作和用心對待每一個病人,不忘初心。

Monday, 9 January 2023

對憂鬱症的誤解

【對憂鬱症的誤解】
我很少轉貼別人的文章,但翁詩鑽醫生 Ong Tee Chuan 這篇關於憂鬱症的文章寫得太好了,不得不轉發。

建議大家花點時間仔細閱讀翁醫生的這篇文章及做筆記。原文很長,3千多字,資訊滿滿。

★憂鬱症常常受到誤解,許多人面對掉入憂鬱症枷鎖的家人和朋友時,總是鼓勵他們振作,要他們以正能量從憂鬱症裡振掙扎出來,很多人 (包括醫護人員) 認為憂鬱症就只是心理和思想不夠正面。

★其實憂鬱症和糖尿病、心臟病等一樣,是個生理疾病,有著生物學的病變,同時也有著心理和社會的層面。

★沒有人會告訴一個糖尿病或心臟病人,只用正能量和積極思想就能夠把他們從病痛中解除出來;但社會上很多人卻誤解認為憂鬱症是個可以只灌入正能量就得以解開的魔咒。

#以下是翁醫生的原文:
(這是翁詩鑽醫生的原創文章,欲轉發的話敬請註明)
==========================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2020 年後,憂鬱症將會是人類第二主要的健康障礙 (影響健康最大的是新陳代謝異常如肥胖、糖尿等)。

憂鬱症在日常生活裡也成為常見的詞彙和情節,電影、小說、大眾媒體也常把憂鬱症掛在口頭。

憂鬱症最特有的症狀,在醫學術語裡叫做 anhedonia,意思就是 “無法感覺快樂”。這是法國心理學家十九世紀末創造的詞彙,字源來自希臘語 hedone (意思是快樂),前面加一個 a,即表示沒有快樂。

[Hedonism 就是享樂主義]

憂鬱症其他症狀包括:感覺哀傷和內疚、抽離社交生活、睡眠障礙 (典型是提早醒來)、心理和生理活動減緩、自我傷害的念頭 (包括自殺) 等等。

還有一個在憂鬱症裡常見的症狀,其實就是焦慮 (不是所有焦慮症都有憂鬱),往往焦慮掩蓋了一個人的憂鬱,有時會導致誤診。

憂鬱症其實受到很多人誤解,許多人面對掉入憂鬱症枷鎖的家人和朋友時,總是鼓勵他們振作,要他們以正能量從憂鬱症裡振掙扎出來,很多人 (包括醫護人員) 認為憂鬱症就只是心理和思想不夠正面。

其實憂鬱症和其他常見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等一樣,是個生理疾病,有著生物學的病變。同時憂鬱症也和其他疾病一樣,有著心理和社會的層面。

沒有人會告訴一個糖尿病或心臟病人,只用正能量和積極思想就能夠把他們從病痛中解除出來,但社會上很多人卻誤解認為憂鬱症是個可以只灌入正能量就得以解開的魔咒。

事實上,要說到讓人類最為受苦的疾病,重度憂鬱症絕對名列榜首。

人類是非常有韌性的生物,能在最絕望的情況之下展現樂觀和看見希望。不少人在患上嚴重疾病如癌症時,即使治愈的機會渺茫,常常還是會有一些 “領悟”, 認為疾病讓他們從追逐名利中清醒過來。

他們也領會和感激家人及朋友的支援,甚至往往認為這些嚴重疾病讓他們得以蛻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但幾乎沒有人聽過一個重度憂鬱症的人會如此認為。這是翁詩鑽醫生的原創文章,欲轉發的話敬請註明。

可以這麼說:重度憂鬱症讓人感覺到隧道沒有盡頭,也不可能會出現光亮。

憂鬱症就是一個如此讓患者絕望的情況。

憂鬱症不只是常見,治療往往也不甚令人滿意,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治療方案裡,憂鬱症往往被分解,常見的情況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被分開來由不同團隊應付,因此治療方案無法好好的綜合。

憂鬱症的生物學 (生理) 包括:

1. 神經生物化學:大腦分泌的一些神經傳遞素,在憂鬱症病患裡異常,這些包括:
(a) 腎上腺素低落:導致減少體能及興趣
(b) 血清素低落:導致情緒低落和哀傷
(c) 多巴胺低落:導致無法感覺快樂和滿足

2. 神經解剖學:額葉 (frontal cortex) 某個部分在重度憂鬱症患者的活動異常,長遠之下影響大腦其他部分也進入 “憂鬱” 狀態。

3. 荷爾蒙:女性荷爾蒙起伏影響情緒,因此較多女性比男性患上憂鬱症。荷爾蒙起伏最大的時候,是憂鬱症發生的最高危時刻,因此會有產後憂鬱症和更年期憂鬱症的出現。

上面的身體變化,證明了憂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有著生物學的基礎。

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製藥業發展神速,很多醫治憂鬱症的藥物被開發,抗憂鬱藥物更是世界藥物市場裡名列前茅的產品。

因為有生物學的原因,很多藥物 (尤其是現代大量使用來增加血清素濃度的藥物),可以快速讓憂鬱症患者的情緒改善。但問題是這類良好反應往往並不持久,很多人的憂鬱症並沒有因此而治愈。

原因是憂鬱症除了生理和生物學上的原因,另外一片很大的拼圖是心理因素。

現代藥物當然是好的,也是治療重度憂鬱症很重要的一環。然而有時太快見效的療法,反而讓醫生完全只依靠一種方案,而忘了憂鬱症的其他面向。

要回到心理面向,首先得記得佛洛伊德。

當年佛洛伊德用了兩個詞彙:一是哀傷 (mourning),另一是憂鬱 (melancholia)。

對於佛洛伊德來說,兩者的形成都是因為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例如親人死亡、失去工作、收入和地位),這些 “失去” 形成了壓力。

若壓力是短暫的,一個人的情況就是哀傷,因為他將會走出哀傷的陰影。

當壓力持續,佛洛伊德認為若壓力無法找到出口,一個人就只能把 “怒氣內化” (anger turned inward),因此就形成了憂鬱。

現代精神病學已經不重視佛洛伊德的理論,melancholia 也已經不再是醫學用詞,如今只存在於文學裡。

佛洛伊德的 melancholia,就是現代的重度憂鬱 (Major depression),也就是壓力持續找不到出口而帶來的憂鬱。

之前有說過,壓力 (無論生理或心理) 是每一個人必定會面對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應付壓力,因此沒有形成心理或生理疾病。

壓力什麼時候會變成形成疾病的壓力?情況包括:

1. 沒有宣洩的管道
2. 無法掌控局勢
3. 無法預測,因此帶來不確定性
4. 缺乏社會支持網絡
5. 因為上述原因,因此感覺未來很悲觀

當第五項去到嚴重的地步,就會形成憂鬱,絕望讓一個人 “無法感覺快樂”。在這裡,憂鬱症的心理因素和生物學連接起來。這是翁詩鑽醫生的原創文章,欲轉發的話敬請註明。

大量數據證明,兒童在懂事到十歲之間失去父母,成年後容易因為壓力患上憂鬱症。和其他人比較,較輕微的壓力會讓他們墜入憂鬱症,而同等壓力也讓他們患上更嚴重的憂鬱症。

原因是什麼呢?

那是因為在那個年紀,大腦的前額葉皮質(PFC, prefrontal cortex) 正在快速發展,PFC 讓人類學習社會脈絡。

陡然失去雙親,讓小孩的 PFC 被 “教育” 為人生是無法掌控和支配的 (見壓力形成疾病的第二項):失去雙親是一件無助、也無法改變的現實。

因此在這種發育環境裡,PFC 讓孩子 “學會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這準備了以後容易墜入重度憂鬱症的舞台:憂鬱症的特有心理感受就是 “學習無助”,因而情緒和生理表現的特有症狀是 “無法感覺快樂”。

長期曝露在高水平皮質醇之下的兒童,PFC 的發育會放緩,而杏仁體則會更加發達。

因此社經地位處於弱勢群體的小孩,他們的高壓環境 (導致皮質醇高量分泌) 塑造了一個較為容易感到恐懼和焦慮的大腦 (杏仁體活躍)。

當一件例如雙親死亡的事件發生,“無助感” 的恐懼和焦慮就會更加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大腦和行為裡。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憂鬱症除了生物學和心理壓力之外的第三個面向:那就是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尤其是成長環境。

可以這麼過度簡單結論:重度憂鬱是因為無法宣洩的長期極端心理壓力而形成的生理疾病,環境 (尤其是長大的環境) 在決定一個人是否有重度憂鬱的傾向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因此可預見的是,只注重藥物或只注重心理輔導的治療方案,最終將是功虧一簣。

現代社會和教育硬生生將自然科學、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自中學教育分開,重度憂鬱症無法獲得妥當處理就變成理所當然了。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治療重度憂鬱症需要從生物醫學和心理學著手,而改善居住環境和社經地位也很重要。

生物醫學治療可以短期快速改善神經傳遞素的失衡,但只要長期壓力找不到出口,病患無法看到隧道的亮光而繼續封鎖在絕望裡,那他永遠將會是自己大腦的囚徒。

當我們擔心憂鬱症將會在未來大流行,最佳的預防方案不是開發更多藥物,而是大量慷慨的社會投資,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有保障的安全環境裡成長。

憂鬱症有很大的遺傳性 (當然更大的因素在成長的環境和當下的環境),因此要問的是:演化為何不將傾向憂鬱的基因剔除?

理由當然是明顯易見:適當的憂鬱其實有生存和繁衍的好處,因此被演化選擇保存了下來。

至於好處是什麼?

既然這系列已經來到 #139,大家應該可以自己推論出來。

Saturday, 7 January 2023

你的信

這是我在28年前的這一天(7/1/1995)發表在星洲日報文藝春秋版的一首小詩。

詩中寫到提筆寫信寄信這回事,終將漸行漸遠漸無書,成為博物院裡的文物。我雖不懂預言,但這次卻似乎不幸言中。

前天收到朋友從雪隆區寄來的賀年卡。看了郵戳,竟花了整整14天才寄到馬六甲。

大家不再寫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現在送信的時間太長也太不可靠。30年前一封寄到大馬半島的信,兩三天就能寄到。如今雖然分派系統更先進、交通也更便捷,卻往往兩個星期都未必寄得到。

年輕時我們愛寫信,一來一往,就像阿芳唱的:
蒐集著美麗的信紙 把郵票貼成蝴蝶的樣子
給你的信你還沒打開 我已經開始等待郵差

而今呢?只怕是:
郵票粘住了我的無奈 有話不能夠說出來
寫給你的信還在我口袋 郵差根本就不會來

========================
【你的信】廖國強(1995發表)
你的信迷途了多年
終於又飄進了我的小窗
久違的郵差久違的感動
風鈴也叮叮的笑彎了腰

感情系在一條緊張的線路上
搖搖欲墜
信箋和郵票在塵埃底下
哭著喊主人別忘了它
紅色郵筒裡垃圾越堆越高
親筆的問候如午後的落葉
隨風飄散,無影無踪

於是我們減少信紙的使用
無關環保
我們減少聊談的次數
無關忙碌
雨水越來越酸
空氣卻越來越淡
而你的信流浪了萬水千山後
也許便要停泊在幽靜的
博物院裡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