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2020

Wednesday, 23 December 2020

Hot Air Balloon Ride in Egypt

Our first hot air balloon ride was an amazing experience.

Woke up early before 4am to wait for the transport to the east band of Nile. There were about 20 passengers sharing a balloon. Our pilot was very experienced and spoke well English. The balloon took off very smoothly, and before I realized we're already up in the cool and fresh morning air.

The weather was excellent, the wind was calm and gentle. We were so lucky to witness the sun rising slowly across the River Nile. It's so beautiful my limited vocabulary failed to describe it.

The sky was getting brighter as we floating smoothly in the air. We could see more clearly then the spectacular views of picturesque landscape and blue sky. We floated slowly over the Nile, the Safari desert, vegetable farms, and Kings' Valley which w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ruin of ancient Egypt. 

After 50 minutes in the air we finally landed softly on the desert.

Sunday, 22 November 2020

那年的雨

昨天下了幾個小時的豪雨。今早跑步時,沿河甘榜水深及腰,村民都緊急疏散到附近學校。
由於常跑的甘榜路淹水,我們一直繞道,比原本21公里的路線多跑了2公里。

看到沿途的水災以及泡在水中的農作物,不禁想起14歲的那一場大雨。

1984年甲子大年初一,天剛亮便下起傾盆大雨,且一直下到年初二傍晚才停歇。
當時父母早上割膠,下午到園裡種甘蔗幫補家用。一連兩天豪雨造成甘蔗園後方的小河倒灌,滿園子快要收成的甘蔗在水中泡壞了,連葉心也變成黃褐色。水消退後,只得忍痛將滿園甘蔗砍下丟棄。

而那一年的新年,直到如今回憶裡仍然只有苦澀的味道。

Sunday, 1 November 2020

簾外雨潺潺

週日。在潺潺的雨聲中醒來,今早的晨跑又要泡湯了。

李煜的《浪淘沙》也以簾外雨潺潺開頭,讀之動容。且讓我大略介紹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大家就很容易了解詞中意境了。

南唐後主李煜文采風流,稱得上是中國歷代文學水平最高的皇帝。可惜他生錯帝皇家,治國方面碌碌無為,下場極悲慘。

南唐被宋滅了之後,亡國之君李煜也被軟禁在大宋京城汴梁;這首詞句句道出他這亡國之君及階下囚的悲痛。

一開頭就寫他被簾外雨潺潺凍醒,春意已闌珊。遠離了溫暖的江南故國而被幽禁在北方,更是難耐五更之寒。所以他只能在夢中才能暫時忘記“身是客”,享受那“一晌貪歡”。

而獨自更切莫憑欄眺望故國的方向,因為曾經擁有過的無限江山,已經“別時容易見時難”,有如早逝的春天,一切都像流水和落花般消逝無踪了!
#李煜 #浪淘沙

Wednesday, 14 October 2020

書被催成墨未濃

我的短文,刊登在今天的星洲日報星雲版。
====================

【書被催成墨未濃】

一場疫情幾乎癱瘓了半個世界,我的工作量也因而大大減少,每天都提早下班。下班後也有較多的時間讀書,同時每晚都不間斷的臨帖練字。因為寫得較勤,不知不覺間一大瓶墨汁竟很快的寫完了。

行管初期封城,文具店沒開,墨汁寫完了也無處可買。無奈之下,唯有學古人磨墨寫字了。

學習書法多年,我一向來都使用現成的墨汁,從來不曾磨過墨。幾年前,有位前輩曾送我一方硯和一錠墨條,我極珍愛之。那方硯台造型高雅古意盈然,石頭厚重,觸手光滑溫潤。而墨條乃制工精細的桐油煙墨,聞之有淡淡清香。從墨條邊上的款識得知是甲子(1984)年所制,已有36年歷史了。

年代如此久遠的墨條當然捨不得拿來研磨,幸好家裡尚有一錠多年前一時興起買的墨條,此時終於可派上用場了。然而第一次下手才發現磨墨並不簡單;磨得太急了,結果磨出許多泡沫和粗糙的顆粒,墨色也不好看。

上網問谷歌,原來磨墨是有方法的。先在硯台上滴幾滴清水,以同一個方向轉圈圈把墨條慢慢磨開。墨條應和硯台保持垂直,並與重按輕推的均速緩緩研磨。磨得夠濃後,再用墨條把磨好的墨推進硯池裡,然後再把整個過程重複一遍又一遍,直到磨好足夠的分量。

磨墨雖不算苦力活,但卻很費時,頗考耐性。難怪古代文人墨客多有書僮,隨時研磨好一硯濃墨等著老爺寫字。

當然也有不少落魄文人沒錢僱書僮,得自己動手磨墨寫字。我心目中唐代情詩第一的李商隱,應屬此類。

李商隱有詩云:“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大意是說夢見自己為了遠行而淚別伊人,哭醒後思如泉湧,起身欲為伊人寫封書信。奈何心急,墨研磨了半天也尚未磨濃,只好將就沾了淡墨一揮而就。

現代人提起手機玉指輕點,哇薩一下多方便,誰還寫信呀?我們連提筆寫字都很少了,更遑論靜心磨墨。

如今我們少了李商隱書被催成墨未濃的焦慮,但同時也少了李商隱如潮的文思,更注定寫不出李商隱那般纏綿悱惻的情詩了。
#書被催成墨未濃
#李商隱

Tuesday, 22 September 2020

納粹集中營的圖書管理員

發表在今天星洲日報〈星雲〉版,
因為一趟旅行和一本書而衍生的一篇文章。

==================

【納粹集中營的圖書管理員】

我對二戰歷史很感興趣,因此自助游德國慕尼黑時,首站就參觀了位於近郊的達豪(Dachau)納粹集中營。

慕尼黑是希特勒的政治發跡地,而他也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納粹集中營。如今這集中營已改成了紀念館,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人以德語和英語為遊客義務導覽。這些導覽員都是德國人,講解得非常詳細且專業。而我也很佩服德國人勇於自揭歷史瘡疤的勇氣。

我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來到集中營,大門外的小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很難讓人把這幽靜的環境和殘酷恐怖的死亡集中營聯想在一起。一條廢棄的鐵軌直达门口,當年一輛又一輛火車,便是經由這鐵軌把囚犯送進這死亡集中營裏。

推開厚重的鐵門進入集中營,卻推不開沉重的氛圍。鐵門上一句德文標語“Albeit macht fret"(勞動帶來自由)是何等的諷刺,因為絕大多數被囚禁者基本上是盼不到自由的一天。

達豪集中營建於1933年,直到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被關閉。集中營的食物和生活條件極惡劣,再加上長期的勞作和被虐待,因此十二年來死在這裡的人不計其數。集中營裡還有毒氣室和人體實驗室,把囚禁者當成活標本來實驗化學武器和測試人體對極端環境的承受度,令人髮指。

起初集中營關押的主要是政治犯、共產黨員和異議分子。後來則把所有被納粹定義為“次等人類”者都被關在這裡,如猶太人、吉卜賽人、同性戀者、甚至耶和華見證人信徒等。雖然被關在這裡的都是被納粹歸類為“次等人類”,但他們在營裡還再被劃分成好幾種等級,而猶太人被列爲最低等。被囚禁的人都沒有了名字,只剩下編號和用於區分等級的顏色標籤。

在納粹眼裡,這些人命還不如一顆子彈珍貴。納粹要處決囚徒時,卻不願浪費子彈,所以把他們趕進毒氣室集體毒殺,以符合“經濟效益”。初期這些被害人的遺體尚能被焚化,然而到了二戰後期德國燃料嚴缺,堆積的屍體被隨便的棄在一個亂葬崗。而由於每天都有許多人死亡,所以屍體甚至來不及用泥土淹上。

參觀了納粹集中營不久,我讀了一本二戰相關小說“The Librarian of Auschwitz" (奧斯維辛的圖書管理員)。這是西班牙作家Antonio Iturbe的作品,根據一位納粹集中營倖存者蒂塔(Dita Kraus)的真實經歷和回憶改編,以平實的文筆描寫納粹集中營裡的生活和經歷。小說是以西班牙文創作,我讀的是英譯版。

書中主角蒂塔是出生在捷克的猶太小女孩,她在十三歲時和父母一起被囚禁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納粹雖然允許囚徒們為營裡幾百個小孩上課,但卻嚴禁任何書本,而私藏書本是一條死罪。

雖然如此,被囚禁的猶太人還是私下藏了八本書(其中兩本還是文法和數學課本),而蒂塔則負責保管和收藏好這八本珍貴的書。她被囚友們稱為圖書管理員,而只有八本書的收藏則成了世界最小的圖書館。

集中營裡的囚徒被逼勞役,但每天只得到一塊硬麵包和一碗稀湯。有的婦女因不忍自己的孩子挨餓,甚至不惜出賣肉體以換取多一小塊麵包。而到了二戰後期,納粹德國在歐洲各戰場節節敗退,他們甚至好幾天才能獲得一小塊麵包充飢。

1945年4月的某天,當蒂塔正餓得奄奄一息時,恍惚間見到列隊進來的士兵身穿的並不是慣見的黑色納粹軍服,而是淺褐色軍服。她這才知道納粹德國已經戰敗投降,所有的集中營也被聯盟軍接管了。他們終於盼到了二戰結束,重獲自由。可惜蒂塔的父母都先後在集中營中病死了,熬不到享受勝利果實的那一天。

而蒂塔為了保護好僅有的八本書而甘冒死刑的風險,令人動容。她說,書本雖不能果腹也無法殺敵,但卻能讓精神文明保存。只有麵包而沒有書本提供的精神食糧,肉體雖能活下來,但人性卻是殘缺的。

Saturday, 29 August 2020

The Book Thief 偷書賊


 

以二戰為背景的小說,絕大多數都會以被納粹德國的侵略國家為故事背景。但這部"The Book Thief" (偷書賊)卻稍微不同,本書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前後的德國,讓讀者們以德國角色的視角來看這一場近代史上最大的浩劫。作者是澳洲小說家Markus Zusak,在當時是一本暢銷書,也曾被改編成電影。

這本書還是當年才十五歲的女兒要買的,因為當時這本書被列為“少兒小說”而擺放在YA fiction的書架上。女孩子心細,還把書包好(我自己的書從來不包😄)。豈料不論是內容還是文字都對当年的女兒來說太深了,所以她讀不了幾頁就把書丟給我了。我把它讀完後,再和女兒分享故事情節、歷史背景和書寫風格,讓她對這部小說有點概念。而她在二十歲之前總算把這本書讀完了。
本書以“死神”為第一人稱,說的是二戰時期發生在德國小老百姓家庭的故事。主角Liesel(莉瑟)是一位德國小女孩,父親是政治犯被納粹抓了,母親離開了她,唯一的弟弟也在顛沛流離間病逝了。
莉瑟被送往慕尼黑郊外寄養在胡柏曼(Hubermann)家,養父母和她沒有血緣關係,會收養莉瑟主要是由於政府會付一筆領養津貼。養父母家非常清苦,養父善良忠厚,養母凶悍潑辣,但隨著小說的深入才明白她實在是個善良而勇敢的人。
小說主角“偷書賊”莉瑟本是文盲,但卻極渴望閱讀。她有次“偷”了一本墓園工人的“挖墓穴工作手冊”,如獲至寶的從中開始認字。後來納粹為了剷除異議思想而當眾燒禁書,她又在燒著的禁書中偷了一本躲在家裡讀。最後她藉著為鎮長家洗衣服之便,而有機會進到鎮長夫人的書房,讓她如入寶山,“偷”借了大量的書籍。
另一邊廂,在納粹開始迫害國內的猶太人之後,養父一個猶太人朋友的兒子麥斯(Max)逃到他們家裡。當時窩藏猶太人是一條死罪,但善良的養父母毅然將麥斯躲藏在地下室。麥斯在不見陽光的地下室住了好幾年,靠著養父母僅有的糧食,一家人極其艱苦的挨著。
和其他二戰小說不同的是,這本書文筆相當風趣。書中的環境如何艱辛,卻不時透著希望和小人物善良的光輝。而小說的結局也讓人感到很溫暖。
愛書人有個通病,就是貪多嚼不爛。家裡已有一大堆書還沒讀,看到FB閱讀群組的分享,心癢難撓的又買了幾本。手上這本讀了一本,那本只讀了幾頁,不知道該先讀哪一本。想像一下要是我們像偷書賊莉瑟,只能有一本書可讀,就不會有“選擇困難症”了!

Thursday, 13 August 2020

The Librarian of Auschwitz


西班牙作家伊圖爾韋的紀實小說《奧斯威辛的圖書管理員》,描寫的是二戰時期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裡的故事。書中有段小情節,令人讀之動容。
男孩和女孩被分別囚禁在兩個相連的營區,只能隔著高壓電籬笆每週見一次面說一會兒話。
囚徒們每天被逼勞役,集中營裡伙食極差。女孩蓬頭垢面日漸枯槁,男孩看在眼裡心如刀割。他費盡心力取得了一瓣蒜米和一小根西芹,喜滋滋的通過佈滿高壓電的鐵絲網小心翼翼的塞給女孩,催促她快吃下好補充營養。
女孩把這珍貴的食物小心藏好,然而一轉頭她卻把蒜米西芹和其他囚徒交換了一小塊肥皂和一根束髮帶,以便下一次和男孩見面前能洗把臉和梳理亂髮。
男孩把最珍貴的東西送給女孩,女孩也把最美麗的一面留給男孩。
戰火無情,人間有愛。
‗‗‗‗‗‗‗‗‗‗‗‗‗‗‗‗‗‗‗‗‗‗‗‗‗
The Librarian of Auschwitz
Author: Antonio Inturbe (Spain)
小說原文為西班牙文,我讀的是英譯本。

Tuesday, 4 August 2020

山茶花文具店

買的時候完全不曾聽過這本書,只因偶然看到簡介就忍不住買下來了。

《山茶花文具店》是一部日本小說,作者是小川糸,我買的是台灣圓神出版社王蘊潔翻譯的版本。

小說主角雨宮鳩子繼承了外祖母的“山茶花文具店”,同時也無可奈何的接替外祖母生前的另一份工作:替人代筆寫信。

鳩子從小就跟著外祖母練就了一手好字,因此外祖母不在了,這代筆的任務唯有落在她身上。小說通過一個個上門找鳩子代筆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讓鳩子從中體會到人世間平凡而溫暖的愛。

故事情節非常平淡,但更吸引我卻是書中提到的關於“寫字”的部分。鳩子對書寫工具有近乎強迫症的執著,她堅持使用不同的筆、墨水、紙張甚至字體以配合不同的客戶和不同內容。

書中提到的各種筆墨紙硯,令人讀得過癮。單單是筆,就有毛筆、鋼筆、原子筆、自來水筆、中性筆、簽名筆、鉛筆等等。而不同的筆、不同的墨色濃淡,寫在不同的質地和顏色的紙張,又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和層次。

我個人對書中這方面的描寫有點著迷,因為我也是個會在逛書局文具店時常常迷失在文房四寶中的人,東摸摸西看看。而不知不覺間,家裡累積的各種筆墨紙硯大概夠我寫半輩子了。

這本書編得很用心,使用的紙質很好,印刷和排版精美,封面設計清晰高雅。而書中的信件都是請不同的書法家手寫的,誠意滿滿。
#讀後感
#山茶花文具店

Friday, 10 July 2020

陪寫字

六年前陪兒子學寫字的照片。
如今他早就不碰毛筆,但我卻仍然天天練字。

多年來,跑步、閱讀和寫字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很多人知道我工餘愛做這些,會說:“你很有毅力哦!”
但我認為,多年來我能從不間斷跑步、閱讀和寫字,並非因為我有什麼毅力,而是我確實樂在其中。

長期勉強做自己不喜歡甚至是厭惡的事,那是 #毅力。
長期自動做自己喜歡及樂在其中的事,那叫 #嗜好 。

這些本就沒有所謂的雅俗高低,只不過剛好是我的小小嗜好而已。

Thursday, 2 July 2020

三更有夢書當枕

隨著年齡和心境的改變,我的嗜好也常常改變。
而現在的我最大的嗜好應該是跑步、書法、閱讀和旅遊。
發現從小開始,不管哪一個人生階段,閱讀都是我其中最大的一個嗜好。

📚📚📚
我記得第一次拿起沒有圖畫的書來翻看是在小學二年級。
但與其說是閱讀,倒不如說是“尋字遊戲”來得恰當。
當時認識的字應該還不到50個(我沒上過幼兒園),當然讀不懂書中內容。
但逐行逐句的尋找我識得的幾個字,已經是一種樂趣。

當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看書帶給我的樂趣也越來越大。
小時候家裡雖然清貧,而父母也不曾上過正式的學校,但他們卻買了不少故事書給孩子們看。
當時家裡有很多廉價、使用粗紙印刷的民間故事書,都是兄姐們在看。
而我記得父親買給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書名為《黃氣球》的兒童故事書。當時珍而惜之,讀了又讀。

📚📚📚
小學時期,當大多數的小朋友們都愛在外玩耍時,我卻更喜歡躲在家裡看書。
家裡買的、學校借的,不管什麼題材,也不管什麼內容,我都不挑,看就是了。
所以小時候我的小腦袋就裝了各種千奇百怪的資訊和常識,全都是從書上看來的。

而到了這個人人一台智能手機的年代,我仍然愛看書。
我隨身總帶著一本書,在等人、長途航程、或偶爾的空檔時,我都翻看。
尤其在無聊的等待時,看看書,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因為在旅遊時一定會隨身帶書隨時閱讀,所以很多書總會讓我把它和某一個旅程聯繫在一起。

📚📚📚
幾年前裝修房子,終於有能力在所有房間、樓上小廳甚至客廳都定制了直達天花板的書架。
可以好好收納家裡的藏書,坐擁書堆,算是了卻小時候的夢想。

下圖是我房間裡的書架和其中一部分藏書。
我家的藏書遠不及吾友玉樹臨風暢銷書作家翁才子的多,但也不算少了。
而且我通常只買自己想看或需要參考的書,所以我買的書,大多數都是有看過的。

最近把家裡的書架稍微整理,盡量把同一位作者或相同題材的書擺放在一起。看著整齊排列的書,真療愈!

每天拉開窗簾,讓早晨的陽光灑在書架上,權當曬書。
而夜裡在書香中睡去,三更有夢書當枕,一樂也!

Friday, 19 June 2020

聽雨

我小時候很喜歡聽雨。
那時在鄉下住的木屋是鋅片屋頂,下雨時雨水大聲的敲打屋頂。除了雨聲,其他所有聲音都被掩蓋。
我聽著雨聲入眠,卻覺得很心安。

年少時第一次讀到這首宋詞就很喜歡,主要是詞中出現了三次聽雨,很有意境。
當時不明白詞意,後來才逐漸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是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經歷不同的際遇後,對同一個情景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然而千帆過盡之後,一切早已豁然。悲歡也好離合也罷,就任由它隨著階前的雨,滴滴答答的落到天明吧!
=====================
雨天。
這幾天都在嘗試用長條幅寫這首56字的宋詞。一連寫了四張,好不容易才寫了一幅章法還算勉強可以的作品。
四尺半開(4x1尺)
=====================


《虞美人》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如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Thursday, 14 May 2020

與病毒共存

天花是人類史上其中一種最嚴重的傳染病,幾千年多次的天花大流行來奪走了無數寶貴生命。

(傳說愛新覺羅玄燁小時候也感染過天花並痊癒,所以被認為身體強健而獲選繼承大統,成了康熙皇帝。二月河說的。)

18世紀時,英國鄉間農民相傳,擠牛奶的工人感染過牛痘之後,一般都很少會再感染天花。這情況引起了一位英國醫生詹納(Edward Jenner)的注意,進而研發了人類史上第一種疫苗:牛痘。

1796年,詹納醫生為一個八歲小男孩飛利浦接種牛痘,並證明了這疫苗能令人對天花病毒免疫。

詹納醫生把種牛痘的方法稱為Vaccination(預防接種),而Vacca在拉丁文的意思是牛。

天花病無藥可治,但牛痘疫苗則在全世界廣泛被採用。人類努力了200年後,世衛在1980年宣布天花病在地球上絕跡。這是史上第一個,也是至今為止唯一被撲滅(Eradicated)的人類傳染病。



從天花被撲滅的簡史拉回今天肆虐的新冠病毒,我們可以了解到要消滅某一個病毒或細菌是多麼的艱難。所有數十年已有疫苗的病毒,至今仍與人類共存。

嘮叨了這麼多,主要想提醒大家的是即使有了疫苗,新冠病毒也不太可能完全消失。我們要做好準備在未來的日子與這病毒共存,就好像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和流感、骨痛熱症、麻疹、水痘等等病毒共存一樣。

(之前某資深醫生說大家要像骨頭熱症病毒一樣準備和新冠病毒共存;結果被網民痛罵為庸醫,說骨頭熱症和新冠怎麼是同樣的病毒。她應該還不清楚網民“文章千萬字,我只讀三行”的習慣。)

人類暫時不可能消滅新冠病毒,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盡自己本份去抑制病毒的傳播。適應新常態、不過度恐慌,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吧!

Sunday, 15 March 2020

提升免疫力


無論是否在Covid-19大流行期或平常日子,我們每天都難免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病毒和細菌。為了避免受感染,除了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之外,提升自身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免疫力就像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行。既看不到也摸不著,更沒有任何儀器來測量。

如果一定要擬人化之,我們大概可以把病毒和細菌比喻為敵軍,個人衛生和預防措施為城牆,則自身免疫系統就是保衛城池的軍士。不管城牆築得多高多堅固,難免會有一些敵軍殺入我們的城池。這時候就是免疫軍士挺身而出,殺敵報國的時候了。

提升免疫力的方法很多,而且都是老生常談。我從醫四分之一世紀,自認尚有資格和大家分享。綜合了以下幾點,都是些極容易做到、不花錢且還能省錢的方法。

1. 適量運動
運動就像軍士需要操練以提高戰鬥力。
而多大的運動量才足夠呢?
我認為每星期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或汗水濕透衣服(視何者為後)。

2. 均勻的飲食
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身體內的免疫大軍一樣得有豐富的營養來維持。
不暴飲暴食,不挑食,並多吃新鮮蔬果、豆類和高蛋白質的天然食物。
經濟允許的話當然也可服食保健品,但提醒大家的是大多數的營養成分都能在自然食物中獲取。

3. 不抽煙不酗酒
無需贅言,抽煙和酗酒(適量喝酒除外)絕對不是好事。

4. 充足休息
連年征戰很快就會兵疲馬憊發,休養生息很重要。
不熬夜、不過勞、充足睡眠和休息才能打一場又一場的持久戰。

5. 樂觀開朗
保持樂觀、開朗、積極的心態。就如利物浦的伊斯坦堡精神,即使在絕境中也有望反敗為勝。

世衛組織已在2020年3月11日將Covid-19定義為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表示這將是一場持久的抗戰,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些時候難免會接觸到這病毒。在繼續盡力配合衛生部指南及做好防範措施之外,增強自身免疫力將會是戰勝病毒的關鍵。

Monday, 2 March 2020

儲存教育基金:SSPN篇

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來説,為孩子準備大專教育費是他們其中最大的責任和負擔。而所謂“時間是儲蓄與投資的朋友”,因此我奉勸年輕的朋友們儘早開始儲蓄或投資。

對於儲存教育基金,最常見的便是購買儲蓄教育保單,而這的確是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相信也很多朋友都會做。

而除了購買教育保單和各種投資工具之外,其實還有其他儲存孩子教育費的方法,我在此分享其中兩種,即國民教育儲蓄基金計劃(SSPN)和公積金(EPF)。在此需强調的是我不是什麽理財專家,也無意教人如何理財或從中獲利;這篇文章只是我的個人經驗分享。

先談談國民教育儲蓄基金計劃(SSPN)。大家也可以到它的官網瞭解和開戶頭。https://www.sspniplus.com.my/

什麽是SSPN?

SSPN是十多年前政府通過高等教育基金(PTPTN)推出的一個儲蓄計劃,分爲SSPN-i 和 SSPN-i Plus 兩種。
SSPN-i 是純儲蓄計劃,沒有强制需儲蓄的數目,家長可以隨時存入任何數額。
SSPN-i Plus 則是儲蓄加伊斯蘭保險計劃,類似教育保單。家長必須每月或每年固定存入一定的數額,其中大部分放在儲蓄戶頭,小部分作為繳交保費。

該選擇哪一個計劃得看個人所需。一般來説,如果家長已為自己買了保單,及只想要純儲蓄的話,可選擇SSPN-i計劃。

如何開戶頭?

18嵗以上的學生可以自己開設戶頭。
18嵗以下的孩子則必須由父/母/監護人開設聯名戶頭。
可以通過SSPN網站或到全國各地的高教基金局PTPTN開戶頭。


SSPN有什麽好處?

1. 戶頭裏的存款享有利息。
利息高低不一定,但一般上會比定存稍微高一點。過去三年,SSPN 派發4% 的年利。

2. 稅務減免
父/母/監護人可享有净存款(每年最高RM8000) 的所得稅減免。

3. 學生有資格申請PTPTN高教基金的貸學金
目前的條例是申請PTPTN貸學金的大專生必須擁有SSPN戶頭。

4. 一元對一元的免費保險。
存款餘額超過一千元的學生(不是父母)享有這福利,無需另外付費。

5. 自由存款或提款
基本上就像銀行普通儲蓄戶頭般,方便隨時存款任何數額。需用錢時提款程序也簡單。

6. 額外紅利
通過某些電子錢包來存款,可獲約2%的額外電子錢包現金紅利。但注意的是每筆交易電子錢包會徵收RM1的行政費用。

SSPN的缺點

1. 自由存款或提款
優點也是缺點。對於缺少理財紀律的家長,只怕總是存不到錢。


下一次有空再聊聊如何用公積金(EPF)來儲存教育基金。



Tuesday, 18 February 2020

三千年的風沙

公路寂寞地穿越遼闊的撒哈拉沙漠,筆直的延伸到無邊無際的蒼茫。我們從埃及南部城市阿斯旺出發,沿著這條寂寞公路行駛了三百公里,專程拜訪這座藏在沙漠深處的阿布辛貝神殿。

阿布辛貝神殿建於三千多年前,由古埃及歷史中最具雄才偉略的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所建。雖說是神殿,但整個殿裡外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因此這也是在政教合一的古代,把法老王神話的一個重要建築。

整個建築群中最震撼的是那四依山崖鑿建而成的巨型拉美西斯二世的摩崖雕像。這四尊雕像端坐在至少有兩人高的石座上一個成人站在它腳下,大概只比它的腳踝稍微高一些。

三千多年前正是古埃及國力最鼎盛的時代,把神殿建在如此偏遠的埃及南部,目的是為了震懾南部各邦宣示國威。法老的雕像太巨大了,人們來到這裡只能匍匐於他的腳下,俯首稱臣。

神殿位於納塞爾湖西岸,雕像面東而立。朝陽照耀下,雕像彷彿披上一層金光,莊嚴無比。雖然歷經了三千多年前的風沙,但雕工依然極為精緻,讓人驚嘆!
然而如此巨大的神殿,卻在古埃及王朝沒落後被撒哈拉的滾滾黃沙掩埋了兩千多年,一直到1813年才被西方考古學家重新發現。

探訪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摩崖雕像的幾天後,我們來到開羅博物館,見了他的木乃伊。

木乃伊展覽室在開羅博物館內,需另購門票參觀。小小一間展覽室,整十具歷代著名法老王的木乃伊躺在小小的玻璃櫃子裡。木乃伊並不恐怖,展覽室也絕不陰森,而遊客可以近距離的觀看這些木乃伊。多近的距離呢?如果把臉貼在玻璃櫃上,我們和這些木乃伊臉對臉的距離大約是一英尺。

我對其他的法老王不熟悉,唯有對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特別感興趣。歷史記載拉美西斯二世九十嵗才去世,我們看到是一具老人的木乃伊,和雕像的英姿有很大的落差。雖然經過乾燥處理,他的軀體已比生前收縮了不少但皮膚毛髮都還保存得很完好。很難想像眼前這具木乃伊,便是三千多年前曾經叱吒風雲雄霸天下的法老王。

俱往矣!曾經輝煌的豐功偉績、多遼闊的疆域領土,如今也只能躺在這小小玻璃櫃子內。拉美西斯二世的軀體經歷了三千年的風沙至少還能保留至今,而古代絕大多數的帝王卻連墳墓也不知所踪了。正如曹雪芹所說的: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Friday, 7 February 2020

木乃伊

探訪過巨大無比、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摩崖雕像的幾天後,我們來到開羅博物館,親眼見了他的木乃伊。

開羅博物館展出的古埃及文物非常多,一般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且大多都保存得很好。這些文物隨便一件放在世界上任何一間博物館,只怕已是鎮館之寶了。但堆在這裡,也只能讓我們這些對歷史認識不多的遊客走馬看花。

木乃伊展覽室在開羅博物館內,需另買門票參觀。小小一間展覽室,整十具歷代著名法老王的木乃伊躺在小小的玻璃櫃子裡。
木乃伊並不恐怖,展覽室也絕不陰森,而遊客可以近距離的觀看這些木乃伊。多近的距離呢?嗯,如果你把臉貼在玻璃櫃上,你和這些木乃伊臉對臉的距離大約是一英尺。

我對其他的法老王都不熟悉,但到訪過阿布辛貝神殿之後,自然而然的對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特別感興趣。這位三千多年前雄霸天下的法老王,軀體和毛髮都還保存得很完好。只不過經過乾燥處理,他的軀體應該已比生前收縮了不少。很難想像眼前這具木乃伊,便是曾經叱吒風雲的霸主。

俱往矣!多少豐功偉績、多大的疆域領土,如今也只能躺在這小小玻璃櫃子內。
拉美西斯二世至少還有木乃伊留至今日,而古代絕大多數的帝王將相卻連墳墓也不知所踪了。
曹雪芹說得好: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阿布辛貝神殿與拉美西斯二世



公路寂寞地穿越遼闊的撒哈拉沙漠,筆直的延伸到無邊無際的蒼茫。

我們凌晨四點從阿斯旺出發,沿著這條寂寞公路行駛了三百公里,專程拜訪這座藏在沙漠深處的阿布辛貝神殿。

建於三千多年前的阿布辛貝神殿,最震撼的是那四座依山崖鑿建而成的巨型拉美西斯二世的摩崖雕像。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國力鼎盛時期最雄才大略的法老王,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漢武帝和唐太宗。

這四個雕像有多大呢?
它們端坐在一個至少有兩人高的石座上。而以我的目測,如果一個成人站在它腳下,大概只比它的腳踝稍微高一些。

雖說是神殿,但整個殿裡外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因此這也是在政教合一的古代,把法老王神話的一個重要建築。

而把神殿建在如此偏遠的埃及南部,目的是為了震懾南部各邦,宣示國威。法老的雕像太巨大了,人們來到這裡只能匍匐於他的腳下,俯首稱臣。

神殿位於納塞爾湖西岸,巨型雕像面東而立。朝陽照耀下,雕像彷彿披上一層金光,莊嚴無比。雖然歷經了三千多年前的風沙,但雕工依然極為精緻,讓人驚嘆!

如此巨大的神殿,卻在古埃及王朝沒落後被撒哈拉的滾滾黃沙掩埋了兩千多年,一直到1813年才被西方考古學家重新發現。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