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则暖: 2021

Thursday, 30 December 2021

四隻餓鬼

這張照片攝於1995年的邦咯島。

那年念大四,有一門學科需要下鄉做三個星期的公共衛生查訪。我們這一組學生被分派到霹靂州安順,寄宿在縣醫院一間空置的病樓裡。

某個週末,助教王茂林醫生放我們兩天假,於是我和另三位同學到邦咯島玩。我們先搭巴士到紅土坎,再乘渡輪過海。剛到碼頭就被一家度假屋的員工搭訕,遊說我們住他們家的度假屋。

我們四人跟著他走了好久,越走越偏遠,才終於明白為何這家度假屋要派人在碼頭招徠客人。那是一家陳舊的高腳木板度假屋,位於海灘最偏遠的盡頭;很少有人路過,更甭說有客人上門投宿。

住宿費便宜,還包一頓“任食唔嬲”沙灘燒烤晚餐。我們在海邊玩到夕陽西下,心情愉悅、飢腸轆轆,胃口頓時漲成豬八戒。晚餐時四個大男生掃光了老闆準備的所有食物後,還像八戒般嘀咕著“俺只吃了個半飽吶!”

結果老闆得翻出更多的食物來把我們塞飽,相信他非常後悔把房間租給這四隻餓鬼。

Friday, 17 December 2021

歲末


兒時的日曆掛在牆上,
一天撕一張,
總要很久才能撕得完。

如今的月曆擱在桌上,
一月翻一次,
卻轉眼就翻過了一年。

Monday, 13 December 2021

字幕翻譯

九十年代末期DVD影碟非常風行。當時有家台灣字幕翻譯公司有很多部英文電影需要各種語文的字幕翻譯,因緣巧合之下通過介紹找到我和太太,外包其中的馬來文字幕翻譯。

對方把英文對白原稿電郵過來,我們再逐句翻譯。由於沒有電影畫面,也不曉得語境如何,因此有些對白顯得不知所云,只能憑想像去翻譯,相信謬誤之處肯定不少(羞愧!😅)。我翻譯過好幾部好萊塢電影和經典動畫片,一些電影是先看了字幕了解劇情之後才有機會看電影。

我們在下班後花三幾個晚上翻譯完一部電影字幕,每一部的翻譯費為馬幣幾百塊錢。當時薪水很低,這幾百塊錢算是很不錯的額外收入了。

可惜不久後DVD就不再流行,而對方也或許找到更好的翻譯人才了,這種合作關係只維持了大約一年。

我們倆都是華小及國中出身,我認為每一種語文都有其價值。而如果認真學習,華小生也能學好及掌握正確的國語。

Friday, 10 December 2021

廉價鋼筆

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支筆是在中國出土,那是一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毛筆。自此毛筆成了中國人最主要的日常書寫工具,一直到20世紀初才被鋼筆取代。

可是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後,廉價和更方便使用的原子筆很快的取代了鋼筆的地位。

但原子筆風光了半世紀,如今也被手機和“一陽指”取代了。

對於不曾用鋼筆寫字的朋友,不妨考慮先從塑料或壓克力鋼筆入手。這種材質的筆不單止價格便宜,而且筆身輕巧,寫字時的手感和一般原子筆中性筆沒什麼差別。

這支Moonman M2鋼筆大約30令吉,屬於較廉價的入門級鋼筆。我喜歡它的透明壓克力無吸墨器筆桿,灌入彩色墨水非常美麗。輕巧方便,筆尖好寫。相同的價位,但卻比入門級神筆Pilot Kakuno微笑鋼筆更實惠。

Monday, 29 November 2021

避諱與文字獄


中華文化中認為直稱尊長名字為不敬,因此有避諱(huì)的傳統。古時候皇帝的名字更是絕對的忌諱,所有人都需避免使用和皇帝名字相同的字。若名字剛巧和皇帝同名,也得改名以避皇帝名諱。

人們不只得改名以避諱,即使是在日常書寫中也一定要避免使用這些字。有些皇帝名字是常用字(如康熙皇帝玄燁的“玄”和乾隆的“弘曆”),避無可避;那麼大家平時寫到這些字時則不能寫全,必須寫少一個筆劃以便和皇帝名字區別。這也是“避諱”的一種做法。

===============
在文字獄最恐怖的清朝康、雍、乾三朝,犯了“避諱”之罪,輕則入獄、重則凌遲處死。這本《飢餓的盛世》書中,作者張宏傑便說到了乾隆年間的一宗文字獄:

六十多歲的鄉間老讀書人王錫侯自資出版了一部字典《字貫》。他在序言裡說道這字典翻查字詞時比康熙字典方便,竟因此被王某的一個仇人舉報官府,說這是悖逆之言。由於乾隆最重文字獄和民間禁書,地方官府不敢怠慢,立即把《字貫》呈報上去。最後竟然上達天聽,字典被送到皇帝手上。

乾隆皇帝翻看字典,讀到有一頁王某在解釋“避諱”一詞時,以三位皇帝玄燁、胤禎、弘曆的名字為例,教導讀者遇到這幾個字時該如今避諱。

乾隆皇帝發現王某竟敢寫出三位皇帝的名諱,實在大逆不道也。皇帝龍顏暴怒,立即下旨將逆犯王錫侯押解入京嚴辦,罪不容誅。

可憐王老頭寒窗數十年,臨老卻因出版了一本書而惹來殺身之禍。只是因為這個荒謬的忌諱,王錫侯被判凌遲處死、成年子孫七人被斬首、妻媳及年幼孫兒被發配為奴!

===============
而另一個避諱的著名例子是經典書法碑帖《張玄墓誌》。這是北魏時期一位名叫張玄者的墓誌碑刻,流傳了千多年。到了清朝時期,由於與康熙皇帝玄燁同名字,《張玄墓誌》也因而被改名為《張黑女墓誌》。(注:黑女二字讀音為“赫汝”hè rǔ)

極權之下天威難測,即便是死了千多年的古人都得改名以避諱,更遑論病毒妖孽了。

Wednesday, 17 November 2021

王子也禿頭

病人婆婆問:醫生,做麼你長得醬帥,卻會脫頭髮的?

我:脫髮跟長得帥不帥是沒有關係的。妳看人家威廉,比我帥又比我年輕更比我有錢,而且還是王子,但卻比我更禿吶!

Friday, 17 September 2021

纏足與三寸金蓮


纏足這種陋習曾在中國盛行了超過一千年,摧殘了多少女性。最近讀了兩本書都提到纏足,分別是馮驥才的小說《三寸金蓮》和林海音的散文集《家住書坊邊》。

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小腳為美,這在漢、唐的許多詩詞都可讀到。漢朝女子以“尖鞋、細步、輕站”唯美,這一審美觀也一直持續了近兩千年。

但唐朝以前雖以小腳為美,但卻似乎沒有女性纏足的記載。一般相信,真正開始纏足則是始於南唐李後主時期。李後主文采風流詩詞無雙,但治國上卻極為昏庸。據文章記載,後主愛小腳成癖,命宮女以帛纏足成新月狀,並在蓮台上跳舞。

纏足在宋、明代蔚然成風,基本上許多官紳士家的小姐都纏足,甚至包括我們都很熟悉的李清照也不例外。

纏足以漢人為主,清太宗皇太極在入關前已明令禁止旗人纏足。因此大清兩百多年,旗人女子少有纏足。

也有一些地區的女性沒有纏足的風俗。例如客家婦女因有務農、採茶的傳統而不盛行纏足;這一點在林海音的《家住書坊邊》得到佐證。林海音寫道:她母親是福建人,五六歲時開始纏足,雖然在十多歲“放足”不纏了,但雙腳已經不能恢復原狀。她母親後來嫁給客家人,夫家的姑嫂們個個都是健壯的大腳丫客家人。只有她一個小腳,做事往往比不上其他人利索。

小女孩們一般上是在五、六歲開始纏足,《三寸金蓮》書中有關於纏足方法詳盡的描寫,但由於過程太慘無人道,我就不詳寫了。總之就是把四隻腳趾(大拇指除外)硬生生折斷,把它們向腳心內屈。同時腳骨折成內彎,使得最終腳成尖筍狀(太殘忍了!)

中國是在清代後期開始推行勸誡纏足運動。1902年慈禧太后頒布勸戒纏足懿旨,相信是第一份官方反纏足喻令。民國政府明令禁纏足,民間的不纏足運動更是在中國各地展開。但纏足這一陋習卻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算真正消失。

林海音書中提到,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日本殖民政府嚴禁纏足,甚至有警察上門查腳,她母親也是因此而“放足”的。

纏足後的小腳固然一世傷殘,即使長大後放足不纏了,也從此無法正常走路。這上千年的纏足史,滿足了部分人變態的戀小腳癖,卻滿是無數女性的斑斑血淚。

Wednesday, 15 September 2021

打字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淡邊/普羅士邦念中學。記得當年鎮上政府部門的走廊外常有位中年印度大叔,以一張矮桌一把凳子一台打字機替人填表格和寫信打字。

有次經過恰好見到大叔有顧客上門要求打一封公函,於是停下腳步看他打字。

只見他無需腹稿,手指飛快的在鍵上跳躍。而他發現有人在一旁觀賞,似乎有意賣弄。打字時眼睛故意不瞄信件,左顧右盼神情瀟灑得有如公瑾當年,劈裡啪啦的打字聲卻不曾停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到三分鐘一封公函已經打好了。Lima Ringgit terima kasih!

我不曾見過有人打字能如此熟練,佩服不已,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給他點了個贊👍。大叔咧嘴無聲一笑,露出一口整齊白牙。

========
【今早閱報,得知原來在政府部門外替人填表格的行業仍存在。突然想起三十多年前常見到的打字大叔,遂有此文。】

Saturday, 17 July 2021

自得其樂的冷門愛好

#鋼筆,自得其樂的冷門愛好。

定時洗筆、浸泡並晾乾是鋼筆的必要保養,一支細心照顧的鋼筆能陪我們寫上大半輩子。

不同的筆尖、不同的墨水和不同的紙張能寫出不同的效果。不同筆墨紙之間的結合又能產生多變的效果,這樣的嘗試常常讓人樂此不疲。因此收藏鋼筆的同時,也往往順便收藏了各色各類的紙和墨。

這些筆只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收藏。有的人只收不寫,但對我而言鋼筆最大的功能是書寫。因此我要求的是能把字寫得美的鋼筆,而從不刻意追求名貴筆。

相比圓珠筆和中性筆,使用鋼筆寫字需要一些技巧,而我還是這兩年才敢自認略能掌握。剛開始寫鋼筆字時會因為難以控制出墨和用筆而倍感挫折,然而一旦掌握了就會發現其中的書寫樂趣是圓珠筆或中性筆所遠遠不及的。

雖然鋼筆早已退出了作為日常書寫的歷史舞台,但寫鋼筆字時的那股儒雅閒逸,卻絕不是按鍵打字所能比擬的。

Friday, 16 July 2021

It's OK to not be OK

疫情已經拖得太久,嚴重打擊了大多數人。大家撐了這麼長的時間,彷彿置身漆黑的隧道總見不到亮光。

雖然我總是鼓勵朋友們保持積極樂觀,但面對這看不到盡頭的疫情,其實我自己也常感到頹喪消沉和疲憊無助。

洋人常說:It's OK to not be OK。意志消沉和頹喪憂鬱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只是我們必須適時走出來,不要被負面情緒困得太久。

身處困境該如何調適心態?我不是激勵講師,我不會教人。當我消沉憂鬱時,我只會以我跑馬拉松的經歷讓自己繼續撐下去。

每當跑馬拉松跑到最疲憊不堪時,我會暫時忘掉那似乎遙不可及的終點線,而只把注意力集中於眼前三尺的距離。咬著牙一步接一步,每跨前一步就離終點線近了一步。一步一腳印,縱使步履蹣跚,但只要不放棄,總會有挨到終點線的時刻。

五月天的歌:
就算失望,不能絕望。
被火燒過才能出現鳳凰,
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
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這一次,讓我們一起頑固的倔強吧!

Thursday, 24 June 2021

醫生稱號

1996年馬大醫學院最後一年的大考成績放榜後,我們興高采烈的回到宿舍收拾行李準備回鄉。

這時候我那一層的宿舍電話分機鈴聲響起。25年前手機還未普及,宿舍裝有一架電話讓整層樓的幾十名學生共用,只能接電不能撥出的那種,以方便緊急聯絡。

我拿起電話聽筒,對方哈嘍一聲:“可以請 Dr. L 聽電話嗎?”
我愣了0.8秒:“這裡是學生宿舍吶,哪有什麼Doctor?你打錯電話了吧?”
對方:“我要找103號房的 Dr LXX聽電話,我是他爸爸。”

哈哈,原來考試成績剛公佈不到兩小時,我的同學LXX的名字前面就已被冠上 Dr 了。

而一轉眼,這 Dr 稱呼已跟隨我們25年了。四分之一世紀轉瞬間過去,時間快得讓人難以置信。

這25年來我在這崗位上兢兢業業,雖不可能盡如人意但我一直努力做到最好。初心未忘,不負此生。

Tuesday, 22 June 2021

挡风遮雨的背影


直到如今想起爸爸,脑中仍会出现几个他为我挡风遮雨的画面。

小時候家里连摩托车都没有,爸爸是踩脚车去割胶的。有一次爸爸騎脚车载我回家途中,天空突然下起雨来。爸爸用他的身躯为我遮挡雨水,使劲的踩着脚车迎风向前。当时小小年纪的我,在脚车后座上紧紧抱着爸爸的腰,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心里骄傲的想着:我的爸爸多强壮啊!

另一个记忆落在20歲時。当时我在吉隆坡念书,有一回搭巴士回乡,事先已通知爸爸,让他到离家最近的巴士亭接我。长途巴士到淡边车站后,我再转搭乡区巴士回家。我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新村,离最近的巴士亭子有6、7公里。巴士到站,我刚跨上爸爸的本田陈年老旧摩托车的后座,大雨就倾盆而下了。爸爸沉默的开着摩托车,我没穿雨衣,缩着身子躲在爸爸背后。

2010年第一次参加马拉松便遇上难忘的倾盆大雨。在风雨如晦的暗夜奔跑在檳城大橋上,漆黑的海面、刺骨的寒风及未知的前方,让人心慌。望着如墨般漆黑的天空,当时心中想到的是在前一年已往生西方极乐的爸爸,是否也正在天空的某一处看着我呢?如果他老人家正在看着我,他会和我说什么呢?或许他会一如每次当我彷徨恐惧时,慈祥的笑着用客家话对我说:“唔使惊,你一定做得概!”

Monday, 14 June 2021

粽子

Sticky rice dumplings.
今年端午不能回家吃媽媽裹的粽子。

這張照片是兩個月前的清明拍的。當時還能回家,媽媽裹了幾個粽子讓我們去祭拜爸爸。

小時候吃這種鹼水粽時,媽媽會煮一鍋咖椰醬讓我們沾著吃。這樣的口味堪稱絕配,所以直到今天吃鹼水粽時我仍是沾咖椰。

不知何故以前買的糯米似乎都參雜了些白米,而鹼水粽中若混有白米會影響口感。所以端午之前幾天,我們得先把白米從糯米中挑出來。

擺在一起時,糯米和白米很容易分辨。糯米圓胖、通體純白;白米瘦長、呈半透明。小時候眼明手快,很快就能撿完好幾公斤的糯米。

Saturday, 12 June 2021

荷兰遗迹

從公元1511年起,馬六甲先後被葡萄牙和荷蘭人殖民統治了共313年。今天馬六甲還有許多葡萄牙後裔聚居於“葡萄牙村”,生活和語言則早已和本地人融為一體了。

而雖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馬六甲的時間更長,年代也較近,但如今荷蘭後裔卻幾乎不見。我在這城市生活了數十年,只遇過一位自稱為荷蘭後裔的人。

為何荷蘭人會在這裡銷聲匿跡呢?最近讀到一篇關於荷蘭人後裔的報導解釋道:荷蘭人在1825年用馬六甲和英國人交換蘇門答臘島的據點後,當時的殖民地官員和家屬全部遷往印尼,極少數留下來的也幾乎被本地人所同化了。

如今雖然已不見荷蘭人後裔,但當年的殖民者卻留下許多遺跡,包括聖保羅山上教堂內被豎立的墓碑。這些巨大的墓碑使用堅硬的花崗岩雕成,石碑上刻有精緻的圖案和文字。從碑刻的精緻和講究,可以推測墓碑主人或是當時殖民政府的顯赫人士。

Friday, 4 June 2021

三更有夢書當枕



隨著年齡和心境的改變,我的嗜好也常常改變。

而現在的我最大的嗜好應該是跑步、書法、閱讀和旅遊。
發現從小開始,不管哪一個人生階段,閱讀都是我其中最大的一個嗜好。
📚📚📚
我記得第一次拿起沒有圖畫的書來翻看是在小學二年級。
但與其說是閱讀,倒不如說是“尋字遊戲”來得恰當。
當時認識的字應該還不到50個(我沒上過幼兒園),當然讀不懂書中內容。
但逐行逐句的尋找我識得的幾個字,已經是一種樂趣。
當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看書帶給我的樂趣也越來越大。
小時候家裡雖然清貧,而父母也不曾上過正式的學校,但他們卻買了不少故事書給孩子們看。
當時家裡有很多廉價、使用粗紙印刷的民間故事書,都是兄姐們在看。
而我記得父親買給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書名為《黃氣球》的兒童故事書。當時珍而惜之,讀了又讀。
📚📚📚
小學時期,當大多數的小朋友們都愛在外玩耍時,我卻更喜歡躲在家裡看書。
家裡買的、學校借的,不管什麼題材,也不管什麼內容,我都不挑,看就是了。
所以小時候我的小腦袋就裝了各種千奇百怪的資訊和常識,全都是從書上看來的。
而到了這個人人一台智能手機的年代,我仍然愛看書。
我隨身總帶著一本書,在等人、長途航程、或偶爾的空檔時,我都翻看。
尤其在無聊的等待時,看看書,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因為在旅遊時一定會隨身帶書隨時閱讀,所以很多書總會讓我把它和某一個旅程聯繫在一起。
📚📚📚
幾年前裝修房子,終於有能力在所有房間、樓上小廳甚至客廳都定制了直達天花板的書架。
可以好好收納家裡的藏書,坐擁書堆,算是了卻小時候的夢想。
下圖是我房間裡的書架和其中一部分藏書。
我家的藏書遠不及吾友玉樹臨風暢銷書作家翁才子的多,但也不算少了。
而且我通常只買自己想看或需要參考的書,所以我買的書,大多數都是有看過的。
最近把家裡的書架稍微整理,盡量把同一位作者或相同題材的書擺放在一起。看著整齊排列的書,真療愈!
我睡房的書架設在床邊靠近向東的窗口。早上拉開窗簾讓晨光灑在書上,權當曬書。夜裡在書香中睡去,三更有夢書當枕,倍感心安。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過去一年多疫情鎖國,原本就不常出門的我們更是深居簡出。坐擁書堆,讀書寫字,生活簡單而美好。

To kill a mockingbird



最近由於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席捲全美各地,讓美國長期以來的種族矛盾再度被熱議。

描寫美國種族關係的小說很多,如暢銷作家 John Grisham 便寫了不少,有的也被改編成電影。但這一題材最著名的小說,則莫過於 《To kill a mockingbird》了。
▶️▶️
這是一部美國當代名著,我是先聽了它的有聲書,但有些段落聽得不太明白,意猶未盡,所以又買了印刷版的來細讀。
雖然故事頗沉重,但作者卻是以幽默、生動且溫馨的筆調描寫。我非常喜歡作者的文筆,從小說的第一頁就已經吸引我一直讀下去了。
▶️▶️
小說背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生在美國南部一個叫做梅崗鎮的虛構小鎮的故事。作者通過一個六歲小女孩 Jean Louise 以第一人稱來敘事,小女孩的父親 Atticus 則是鎮上的一位白人律師。當時在那個種族關係極度不平等的南部小鎮,Atticus 是少數崇尚種族平權的白人。他的價值觀和人性的光輝也深遠的影響了許多人。
小說的重要情節是有個黑人勞工 Tom Robinson 被控強姦一名白人少女。由於Tom是黑人,沒有律師願意為他辯護。Atticus 堅信他是無辜,因此頂著社會的壓力而接下這案子。但他及家人也因此被鎮上居民挑釁和羞辱,並飽受威脅。
在法庭上,Atticus 成功證明了Tom是無辜被誣陷的,但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依然判處他罪名成立。絕望的Tom 唯有越獄,但卻被殺死。而他的家人及為他辯護的Atticus 一家也因此被惡徒報復和騷擾。
▶️▶️
這本書是作者Harper Lee在1960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當年一個毫無名氣的年輕女子卻能在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堅持創作,花了四年才完成這部小說。然而她的處女作卻如橫空出世,很快的便萬眾矚目,得獎無數(包括1961年度的普利茲獎),堪稱經典。
隨著這本書的巨大成功,廣大讀者都在期待她的新作。但她卻一直到55年後(2015年),方以89歲高齡出版她的第二部小說(Go Set a Watchman)。而這部小說問世的半年後,她便與世長辭了。
讓而,近來許多行家認為,"Go set a watchman"其實是初稿,完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完稿後作者(或出版社?)不太滿意,所以並未發表。後來作者把原稿改寫,成為了經典的“To kill a mockingbird"。
在默默無名之際不放棄信念堅持創作,成名後卻不盲目的乘勝追擊。一生只出版兩本書,這樣的文學歷練該是極少數。

豆葉



去年初遊台北時買了這本吳念真的新作《念念時光真味》,出乎意料的好看,結果在回程的飛機上就看完一遍了。回來後仍一讀再讀,愛不釋手。

我認為散文要寫得感人,除了文采,最重要是個“真”字。
吳念真成長於台灣九份,當年還是個貧困的礦區。這本散文集通過描寫他小時候吃的許多食物,側寫他最真實的經歷,和觸動人心的生命故事。
其中一篇講到他小時候吃豆葉的故事,不禁也勾起我兒時吃豆葉的回憶。
所謂豆葉,就是菜豆(長豆、豆角)的葉子。豆葉的口感略像樹仔菜,但卻粗糙得多,所以必須把葉脈撕去才能下鍋煮。即使是在物質匱乏的七十年代,一般都不食用的。但當園子裡的菜豆盛產時,媽媽偶爾會摘一把豆葉,加入湯或江魚子粥裡一起煮。
吳念真說他小時候每次吃豆葉都吃得兩眼淚汪汪,記憶也全是苦澀的,因為他說豆葉只有在窮得斷炊的時候才會吃。我的記憶則沒這麼苦。我小時候吃過多次,雖然不算美味,但也不難吃。若比起當時痛恨的苦瓜,更算得上美味,尤其是加在粥裡。
有次回家看媽媽,看見屋後的籬笆攀滿了菜豆。我想起吳念真的文章,提起小時候吃豆葉的事,媽媽隨手摘了一大包的豆葉給我帶回來慢慢懷舊。
隔天煮湯加了一把,晚餐桌上問兩個孩子豆葉好吃嗎?他們忙不迭的搖頭。我吃了一口,發現忘了先撕去葉脈才下鍋,結果又粗又澀,像在吃草,完全吃不出兒時記憶中的味道了。
看來很多事情在記憶中緬懷一下就好,別真的去做。

The Silent Patient 沉默的病人



 當你費解心機追尋的真相最終被揭開時,你是否有面對它的勇氣?

The Silent Patient 是最近在英文閱讀圈子裡廣受矚目和引起諸多評論的一部的心理驚悚小說,是塞布魯斯出生的作家Alex Michaelides的第一部小說,2019年出版的新書。由於好奇這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買了一本,並在三天內讀完。
故事說的是一個男人在家中身中五槍斃命,而他的畫家太太Alicia被發現時握著槍在屍體旁邊,而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她是殺夫的兇手。然而Alicia卻從此不再說一句話,也不和任何人溝通。不管是被警方盤問或在法院審訊時,都沉默不語。於是她把裁定有罪,但因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而被關進療養院。
六年過去了。療養院新來的心理治療師Theo對Alicia這病例特別關注,也用盡心機的希望能讓她再次開口道出案發當天的詳情。然而,當這沉默的病人封鎖的記憶終於一步步被打開時,它揭露的真相又是不是所有人能承受的呢?
作者本身當過編劇,所以書中情節安排也很有電影常用的敘述手法。這種內容也是電影愛拍的心理驚悚類,而聽說已有電影公司買下版權了。
作為第一部出版的小說能用這成績也很難能可貴了,至少我這愛讀驚悚懸疑小說的“老鳥”竟然完全猜錯了謎底。但若要吹毛求疵,我覺得小說的文筆一般,故事不夠緊湊,同時某些情節頗不合理。

Friday, 28 May 2021

沒有手機的日子


今天是媽媽打第二劑疫苗的日子,由太太載送陪同她去。

由於當初使用我手機的MySejahtera 為媽媽登記,而打疫苗時需要使用同一台手機登入。所以今早上班前把手機交給太太,我又過了一整個沒有手機的日子。

二十多年前我剛開始工作時,手機還不普遍。當時我們的腰帶上都夾著一個傳呼機 Pager(見過這古董嗎?),嗶嗶作響時就表示有人呼叫,得趕緊四處找電話根據顯示號碼復電。

最怕半夜或吃飯時傳呼機響起,因為通常是有緊急狀況發生。有時午餐時間溜到醫院附近吃個飯,傳呼機嗶嗶的顯示加護病房號碼,而附近又找不到電話,只好丟下吃剩的半碟雜飯趕回病房去。

智能手機和流動網絡的普及化,讓通訊變得方便有效多了。但也因為太方便了,現代人已經難以想象沒有手機該如何生存。除了工作上必要聯繫和線上交易的確認之外,日常起居似乎也離不開它。若手機不在身上,恐怕連想買個麵包也難(進店要掃描),更別說拍照哇薩刷IG臉書了。

Thursday, 13 May 2021

咖哩卜炒米粉配奶茶

聖保羅山上的舊州議會大廈,目前已改成博物院。

二十多年前州元首華誕的冊封儀式我曾來過這裡,但卻不是來受封拿督勳銜。當時我還是菜鳥醫生,被院方派來駐守,以防萬一大人們突然貴體欠安以便急救。

結果貴人們都健康,新科拿督準拿督們滿面春風的進進出出,生龍活虎。我及護士醫藥助理救護車司機四個人無所事事,吃了一整個下午的咖哩卜炒米粉配奶茶。

Wednesday, 12 May 2021

簡單投資致富典藏版 by 顏國安

 


本書作者顏國安是我相識了近40年的好友,我們是普中同學,從預備班到中五同班了六年。年少在校時,國安已顯露出他的聰明絕頂;雖然從不額外補習,卻幾乎年年考第一。我和他同班多年,不管大考還是小考,一次都不曾考勝過他。
我們倆都是在新村長大,父母親同樣是割膠工人。但國安自小就非常勤奮好學,數理科特別好,三種語文也很出色;中學時期我一遇到功課上的問題,第一個就會請教他。考完SPM後,我繼續念中六並考進本地大學。國安則憑著優異成績獲得新加坡政府的亞細安獎學金到新加坡念了兩年書。之後又獲得英國政府的全額獎學金,赴倫敦大學修讀電腦工程。
國安學成回國後,我們仍不時見面。他的專業是軟件開發,但對投資卻有一股強烈的熱忱。和他多次交談中,我意識到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也因此看了不少相關書籍,並逐漸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投資理財觀念。
在股市投資方面,他是價值投資的忠實信徒。他勤於分析上市公司,一旦發現值得投資的公司,便會重磅出擊,因此也往往收穫頗豐。相比之下,我的投資策略就顯得很保守,用功也不勤,成績自然也難以望其項背。
*****
國安以他多年來的投資理財理念和在股市的實戰經驗,寫下了《簡單投資致富》這本暢銷全國的書。這次,他更增加了不少新內容,自資出版了這部很大塊頭很有分量的加強版。
這本《簡單投資致富典藏版》是硬皮封面精裝本,厚達577頁。內容豐富,讀者們如果可以花一段時間細讀的話,相信會獲益匪淺。
雖然過去十年我已很少閱讀投資理財書籍,但是當我得知這本書的出版消息時,我馬上訂購了一本。除了以實際行動支持老同學之外,這本書也是我認為值得推薦給有心投資理財的朋友,尤其是年輕人。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他的投資理念系統化的分成222個法則,並對每一個法則詳細解說及舉例說明。而他也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成功或極少數的失敗經歷,讓讀者們仿效或警惕。
書中大致可分為房地產和股票篇,但由於作者對股票投資的熱愛,因此絕大多數都是在談股市投資之道。其中不乏作者實際經歷,例如書中的準則44:“投資優質二線成長股的賺幅通常比藍籌股高”;準則45:“股票投資回酬來自股息和增值”;準則160: “BIMB-WA的套利實戰經驗分享”;準則218:致富三部曲:開源、節流、投資”等等,都是以作者的實戰成果為基礎的經驗之談。另外,作者也很推崇價值和長線投資。把“二線成長股”收藏成為“優質藍籌股”的,是長線價值投資的最大魅力。
*****
我認為,投資理財和為人處世一樣,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和良好的價值觀。建立良好投資價值觀和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過閱讀好書和前輩的分享去自行領悟。我認為這本書對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投資價值觀很有幫助:它勸人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把股市當賭場、要把投資股市當成投資一門生意等等。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許多他的投資理財觀念。也許讀者並不完全認同作者的每一個觀點,也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成功。但通過他的經歷和分享,相信有緣人能夠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投資的方法千百種,各有優劣。我認為沒有最好的投資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十多、二十年前我和國安及另外兩位老同學見面敘舊時常常會聊到投資,而後來我們都很幸運的各自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但過去十年來我把業餘興趣逐漸轉到其他活動,相對的在投資方面便有所荒廢了。而國安卻一直孜孜不倦的用功專研,終於成了投資大家,同時還出版了深獲好評的投資巨著。他今日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嚴於律己和勤奮努力的成果。我身為老同學的,不禁由衷的為他感到高興。

成為蜜雪兒 Becoming Michelle Obama


我“讀”的是一本有聲書,通過Libby app從國家圖書館借閱。這本有聲書在國家圖書館中非常熱門,預約了整半年才終於輪到我。

這是一部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的自傳,由作者親自朗讀。蜜雪兒發音清晰、朗讀速度不疾不徐,聽得蠻舒服。這部有聲書長19個小時,我是在開車及使用日常零碎時間斷續的聽完。

這本書大略分成三部分來闡述她如何一步步成為蜜雪兒奧巴馬(Becoming Michelle Obama)。第一部分說的是她童年和求學時期的故事。第二部分寫她成為律師、和奧巴馬的相識、奧巴馬在政治上的崛起的過程等等。第三部分描述奧巴馬登上總統之位後,蜜雪兒成為第一夫人的生涯和感受。

我尚未讀過這本書的印刷版,以下的“讀後感”是根據聽了這部有聲書而寫的。如有與原著不符或錯誤引用之處,純為本人英語聆聽和理解能力不足所致。責任在我,先此聲明。

*****
蜜雪兒生長在芝加哥黑人社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她父親是稅務局的一個濾水站工人,一家人租住在親戚家樓上一個小單位。

據這本書的描述,蜜雪兒直到高中都是生活在黑人為主的圈子。大學她上名校普林斯頓,第一次在白人為絕大多數的環境生活。她少女時代就有意識的改掉黑人一般的說話腔調,學習使用較“正統”的英語。結果她的黑人親友聽不慣,常常對她說:“為什麼妳像白人女孩那樣說話?”

蜜雪兒後來回到芝加哥當律師,在律師樓裡認識了來實習的法律系學生奧巴馬。奧巴馬雖年長幾歲,但卻是在工作幾年後才重回到大學修讀法律學位,因此算是蜜雪兒的“學弟”。

蜜雪兒說她本身曾交了幾個男朋友,而奧巴馬則有數不清的前女友,但相遇時他們倆都剛好單身。幾年後他們結婚,也生了兩個女兒。而期間奧巴馬則開始投身政治,從州參議員開始,晉升聯邦參議員,再到決定競選總統,最終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
奧巴馬當選總統時,他們的兩個女兒分別只有10及7歲。雖然享盡富貴榮華,但蜜雪兒說這兩個小女孩同時也失去許多自由和正常的童年。

她們全天候被穿黑西裝戴墨鏡的特工保護,不能隨性做想做的事。即使只是參加學校生活營也必須大費周章,特工事先得做好保安準備,包括參加同學的家長背景都得被調查。為了省卻麻煩及避免給學校和同學家長帶來困擾,兩個小女孩都很少參與學校的活動。而逛街、到同學家玩、甚至是在街邊買冰淇淋這些每個孩子都會做的事,更是絕不可能的。

*****
我不太喜歡讀政治人物的自傳,因為我覺得他們常常會在書中美化及漂白自己不能實現的政治承諾和不當政策。嚴格來說蜜雪兒雖不算政治人物,但這本書也和其他政治人物傳記一樣,美化漂白了許多事情。書中提到的一些爭議,有很多我都頗不敢苟同。

如她提到的一件往事:奧巴馬初出道當州參議員時,某次因為和家人在夏威夷度聖誕假期而錯過了出席議會表決一項重要議案。結果,民主黨推動的槍械管制法案以5票之差被共和黨攔下,奧巴馬也因此而飽受批評。提到這件事時,蜜雪兒在書中竟然以滿腹委屈的語氣辯說奧巴馬當時選擇陪在妻女身邊是重視家庭價值觀的體現,還說即使奧巴馬出席,民主黨也還是會以4票告負嘛!

奧巴馬的總統任期內一些政治承諾無法實踐,包括他所說的民族平權等課題。蜜雪兒把這些全歸咎於共和黨的阻擾,我覺得她的說辭過於簡單化。而奧巴馬當了總統八年後,蜜雪兒仍在申訴黑人如何被不公平對待。我聽了只覺得偽善和炒作民粹。

*****
撇開政治意識形態不談,這本倒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書中的描述很有趣,也讓人得以一窺白宮內的生活。而書中蜜雪兒也提到奧巴馬酷愛閱讀,通常同一時間閱讀六、七本書。這一點和群裡的許多書友相似哦!

一個小花絮:
最近奧巴馬曾不小心透露,蜜雪兒的《Becoming》曾得到槍手(Ghost writter)的幫忙和潤色,而他自己的新著《The Promised Land》則是百分百是他自己的創作。奧巴馬這本新書我也很想讀,但一看到如此大塊頭,便一直提不起勇氣開始。

Friday, 9 April 2021

美國肉罐頭


在《念念時光真味》這本書中,作者吳念真寫了很多他兒時在偏遠貧瘠的山村的生活。其中有一篇關於“美國肉罐頭”的,令我特別有感觸。

作者有位嫁到台北大都市的親戚,偶爾回來山村探親時,總有意無意間“炫富”,常會帶些不太值錢卻是在鄉下少見的物品當手信。

有次她帶了幾罐美國肉罐頭,作者阿嬤也分到一些,珍藏著不舍得吃。一晚家裡實在沒菜了,阿嬤拿出一個肉罐頭,讓作者開了給全家人下飯。

當時作者已讀初中,識得幾個英文單字。他一眼就看到罐頭上的“For Pet"字眼,原來是給貓狗吃的罐頭。年少的作者當下有一股被輕視、被侮辱的憤怒,立即把罐頭用力的丟到山坡下的雜木林裡,一邊大吼:“X X X!拿這種畜生的罐頭來給我們吃!”

大人們問清原委,氣得打罵他:“連阿嬤都捨不得吃的東西,你就這樣丟,不怕雷公打?”

後來大人們拿著手電筒在雜木叢裡尋找那個罐頭,但罐頭一直沒找到。

作者文筆生動,這荒謬絕倫的一幕讀來彷彿如親見。我想笑,但笑容中卻滿是苦澀。

Saturday, 13 March 2021

苛政

秦朝以苛政治國,各種嚴刑酷法令老百姓飽受其害。輕微過失動輒處於嚴刑甚至處死,連死刑也有十幾種極度殘忍的執行方式。其中斬首這野蠻的刑法,竟然是秦朝各種死刑方法當中最人道的一種。

秦朝時不僅課稅極重,成年男子還得為朝廷每年服一個月徭役(免費勞工)和一生中服兩年兵役(免費當兵)。而一經徵招而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報到者,軍官和戍卒一律問斬。

公元前209年,兩名低級軍官陳勝和吳廣率領九百多名戍卒前往服兵役。由於途中連日大雨,無法在指點日期抵達。誤期了反正也是死路一條,陳勝吳廣和九百多人一商議,乾脆揭竿起義,起兵造反。

豈知這支起義軍竟勢如破竹,短時間內就攻陷大秦多個城池。雖然六個月後被秦軍所滅,但秦王朝元氣大傷,一年多後便滅亡,為中國歷代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何謂苛政?刑罰遠重於罪行者也!如輕微違反SOP竟被罰於1萬令吉巨款,乃不折不扣之苛政也!

秦朝行苛政,二世而亡。今政府竟欲效仿秦二世,慎之啊慎之!

Tuesday, 23 February 2021

結繩記事


據說在還沒有文字以前,人們是結繩記事。但結繩應該很不方便吧?要是某天在繩上打了許多結,又怎樣分辨記的是哪些事呢?

於是人類就慢慢發展出刻圖來記錄事情,這就是象形文字的雛形。我曾在埃及旅遊時看過刻在石壁上的古埃及聖書體文字,其中一些符號也頗似甲骨文。

甲骨文是至今所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體,可追溯至約3500年前的商代。當時可能尚未有毛筆,人們用尖刀在龜甲和獸骨上刻上卜辭,因而被後世稱為甲骨文。然而,甲骨文卻是遲至1899年才被清末金石學者王懿榮首度發現。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有15萬片,可以整理出四千多個單字或符號,但目前只能辨識出其中一千多個字。

後來人們在青銅器、鼎及石頭上刻字,這時期的字體被稱為金文或石鼓文。

======
[方塊字]
而小篆的出現是漢字演變過程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令丞相李斯負責把先秦時期各國文字(廣義上統稱為大篆)整理及簡化為統一的規範文字。這些文字被後世稱為小篆,秦時期開始被用作官方文字。

幾乎在同時期,民間也發展出了從“隸”這一種結構比較簡單的字體。到了漢朝漢字逐漸由篆入隸,漢字的造型也“破圓為方”,確定了漢字從早期的圓型,演變成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方型結構。而漢字被稱為“方塊字”,應是指秦漢以後普及的隸體、和晉唐開始通行的楷體。

========
[倉頡造字]

相傳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天雨粟,鬼夜哭,思念漫太古)。但只要略略研究漢字的演變,就會發現漢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從無到有一夜產生,而是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逐漸定型為今天通用的楷體。

為了解釋漢字演變的脈絡,我嘗試用不同書體寫了個“魚”字為例:

1. 三千多年前甲骨文的“魚”,基本上是用尖刀刻的魚圖像。
2. 稍後期的石鼓文,魚字簡化了圖像,多了書寫的筆意。
3. 到了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小篆,開始從圖像過渡到文字了。
4. 漢代馬王堆簡帛的魚,仍略見魚形。
5. 同是漢代的隸書,魚字正過渡到楷書體。
6. 漢代之後定型的楷書,也是我們今天慣見的魚字。

明白了漢字的演變,我們就可以把今天通用的“魚”字形象化。上邊那”撇橫折“是魚頭,中間“田”是魚身和魚鱗,“四點火”則是魚尾和鳍。

Sunday, 21 February 2021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女兒21歲了,來到了人生的另一個里程碑。老爸欣慰之餘,竟是百感交集。

女兒出生那一刻,第一次當爸爸的我感動得幾乎落淚。看著那小小的漂亮臉蛋,我在心中默默的對她承諾,一定要努力給她一個溫暖安全的家,讓她平安健康的長大。而我,總算實現了對她的這一個承諾。

她還小時,我們的經濟並不寬裕。當時薪水很少,而我也忙著再進修,沒能給她買太多昂貴的玩具和衣服,也幾乎沒有閒錢去旅遊。

但我們常常帶她到公園盪鞦韆放風箏,去海邊戲水看夕陽。無需花錢卻豐盛了我們的生活和回憶。

女兒六個月大時,我為了再進修碩士課程而被調職到吉隆坡。每天在高壓且忙碌的環境下工作和唸書,也每天都想念在家鄉的家人。這種煎熬,只有親身經歷過方能體會。一個月總有一兩個週末不需值班輪候,我總第一時間趕回家,直到星期一清晨五點才依依不捨的驅車趕回吉隆坡上班。

女兒三歲半時,我終於完成課程且被調回馬六甲服務,而不久後兒子也加入了我們這個小家庭。不管生活容不容易,只要每早醒來都能見到家人,對我而言,已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女兒性格非常獨立,熱心於民主人權的社會運動。多年來我都放手讓她自由飛翔,不多干涉但卻總在遠處默默守護支持。只要她需要,我就會挺身而出。

妳的世界就讓妳擁有;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Thursday, 11 February 2021

壓歲錢


大年除夕Specially for you……

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是明、清時期開始在民間流行。
最初是用紅繩串着一串錢賜給晚輩以示祝福,民國以後則逐漸演變成用紅紙包著銅幣或紙鈔,故也稱為紅包。

孩子們還小時,每年給他們的壓歲錢,我都會讓他們壓在枕頭下睡,以取“壓歲”之寓意。不知道如今年輕父母們還會這樣做嗎?

近幾年喜歡在紅包封上寫幾個祝福字句。
把這些獨特的紅包送給我最愛的人,祝愿你們平安如意。

Thursday, 4 February 2021

讓愛傳下去

【讓愛傳下去】
Chain of Love
衷心感激每一位支持春聯義賣以資助繼續上學計劃的朋友(您知道我說的是誰,恕我無法一一道謝)。

前幾天很意外的收到從國外匯來的一筆數額頗大的捐款,支持義賣籌款計劃 。捐款人是我和太太相識多年的好友,以她舅舅的名義捐出。

感動的絕非捐款的多寡,而是背後的故事。

這位好友從小母親就已不幸過世,姐妹倆由舅舅撫養成人。舅舅收入一般,同時也有自己的家庭負擔。但他仍把姐妹倆視如己出的養育,讓她們接受良好教育。

如今她和丈夫旅居國外多年,家庭美滿,事業也非常成功。而她不僅極力照顧年邁的舅舅,每年也一定會回國探望舅舅一家。這次她也是懷著對舅舅的感恩之心而以他的名義捐款。

愛是一種不斷循環的能量。
當年受過的恩惠,成就了今天的我們。
當我們行有餘力時,不妨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希望他們以後也會繼續幫人,讓愛的能量循環不息。
#感恩
#繼續上學計劃
#牛轉乾坤春聯義賣

Sunday, 17 January 2021

行到水窮處

我的小篆習作: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許多年前,有次診治了一個小孩後,孩子父親滿臉抱歉的對我說他近來手頭緊,問我可以遲些時候才來還診費嗎?
我說沒關係呀!你幾時方便再來付費就行了。
然而後來就再也沒見到他來,但我也沒太放在心上,不久之後就完全忘了這件事了。

沒想到過了四、五年後的一天,他突然出現要清還當年欠下的診費。
我很意外,問他為什麼會在這麼久之後突然回來付費呢?

他慢慢的說明他這幾年的際遇。原來他原本在本城開小食店,但無論如何努力,生意始終清淡。
在虧損了不少錢之後,痛下決心結束了這裡的生意,一家人遠走他鄉到幾百公里外的大城市重新開始。
新地方的顧客卻比較欣賞他的廚藝,經過一番努力,生意終於漸入佳境。如今他也終於有了自己的餐館,這次趁著回來探親,特地過來還了欠了好幾年的診費,了結一樁心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當你費盡努力但卻一直不順利時,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妨換個跑道換個環境,或許能闖出另一片天地呢!

閉門即是深山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

近日讀書,讀到這出自明代陳繼儒著《小窗幽記》的兩句話。很喜歡,頗有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意境。

=====
和許多人一樣,我也因為疫情影響而收入大減。但另一方面卻賺到了較多時間及多讀了很多書,也算是一種難得的小確幸。

過去一整年的閱讀量可說是近十多年來最多的。閱讀之餘還勤寫閱讀筆記,更因而認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可說是另一大收穫。

讀書隨處淨土,閱讀是隨時隨地都能做的事。而多年來我早學會了充分利用日常的零碎時間看幾頁書,積少成多,日久見功。

半年前買了一台電子書閱讀器,買書、看書都更方便了。後來又買了一台送太太,晚飯後老倆口常各自看書。怡然自得,不知老之將至。

=====
即使在疫情爆發前,我們晚上也不常出門。現在行管令下更是每晚都足不出戶,閉門即是深山。

晚上常常在房裡臨帖習字,這一年來認真的新學了三個碑帖,感覺充實。雖然書法仍未見長進,但自覺見識和對書法的鑑賞都比一年前增長不少。

除了多讀了很多書和多寫了很多字,跑步也基本沒荒廢。雖然沒能參加比賽,但每星期固定會跑一場半馬,甚至完成了一場自助式全馬。

抗疫是場持久戰。
頑強的跟它耗下去,耗著耗著就會過去的。

Wednesday, 6 January 2021

大器晚成

書房的檯燈壞了幾個星期。老眼昏花,沒有檯燈的日子練習小楷倍感吃力。昨晚終於買了新檯燈,於是選了文徵明小楷來臨習。

我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觀賞過文徵明真跡。不曉得明代時有沒有老花眼鏡,因為他八十多歲時還能寫極細的蠅頭小楷。博物院把他87歲時寫的蠅頭小楷作品擺在放大鏡片下展覽,每字只有約5mm大小,筆劃精細,令人驚嘆。

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著名書畫家,和唐伯虎等被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但原來他年少時由於寫字難看而被拒參加鄉試,這才發奮圖強勤練書法。

他仕途坎坷,在二十多年內應考九次,九試九敗。一直到五十多歲,朝中高官惜他才名、憐他年老,才舉薦他當了個芝麻小官。

但江南才子豈願在體制內當個小吏委屈求全?不久就辭職歸江南故里,終生不再致仕,從此專心於翰墨丹青,終成影響後世數百年的一代書畫大家。

文徵明高壽,活到九十歲,而他一直到生命的末年仍孜孜不倦於書畫。他臨終前尚在寫字,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安詳而逝。

上天關了一扇窗,同時也會為你開另一道門。如果文徵明當初考試金榜題名而留京當官,也許就沒有後來在書畫上的成就了。

同理,有些人考試屢不及格,不妨換個跑道,或許能像文徵明一樣,開創另一個廣闊天地呢!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